作者 | 王秋凤
近期,奔驰和宝马各自发布2024年销量海报,都宣称自己是中国豪华品牌“销量第一”。之所以有这种争议,实在因为“全口径”销量非常接近。
“第一”的意义削弱了
宝马宣称,2024年在中国市场交付了714530辆车(包含MINI品牌)。而奔驰则表示交付了超过71.4万辆车。前者同比降13%,后者降7%。
宝马销量没有算上劳斯莱斯,但后者销量3位数,无妨大局。而奔驰的71.4万辆,大概率计入了商用车,而宝马没有商用车业务,但有副品牌(MINI)。如果不加定语的话,两者2024年中国销量确实相差很少。
拆分一下,北奔2024年交付563054辆,进口车124146辆,商用和26842辆。华晨宝马销售607462辆,进口宝马83368辆,MINI接近2万辆。
全球角度,两者也都降了。奔驰2024销量198万辆,降3%;宝马245万辆(包括MINI),降4%。即北美的上涨不足以弥补中欧下降。中国市场对于奔驰的权重更大一些。
两者争豪华品牌扛把子,放在今天这个议题的意义已经大为削弱。倒不是因为难分伯仲,而是因为它们的豪华市场的统治力摇摇欲坠。地位动摇并非因为销量掉了一小截,而是因为“豪华”的定义,必须围绕技术领先建构,正是在汽车前沿技术上的落后,导致了两者在豪华属性上,追不上竞品。既然两者都成了难兄难弟,彼此再争出个子丑寅卯,多少有点没意思。
这一点从成交价格上能反映出来。根据第三方发布的均价榜单,2024年宝马成交均价31.7万元,奔驰成交均价32.8万元,两者都下降了10%左右,鸿蒙智行成交均价38.2万元。而问界M9连续9个月位居50万元以上市场销冠,销量为同级车型第2到第20名的总和。BBA无一款相应产品有如此统治力。
成交价下滑,透露了奔驰和宝马试图“以价换量”维系份额。宝马虽然在夏天一度收回了价格折让幅度,但坚持了两个月发现还得重回价格战。
道理是明摆着,过多的折扣肯定会损及品牌价值,但这个问题不能由营销策略背锅。产品力和技术力比不过对手,必然导致市场“不认”指导价,只认折扣价。必须要在研发端解决量价两难困境。
奔驰:研发周期滞后的原因
问题是,两者的新能源都做得一塌糊涂。奔驰的纯电产品阵列已经蔚为壮观,从EQA一直到EQS,但没一款能打的。2024年前11个月,奔驰在国内交付新能源2.82万辆,同比降40%,不如头部新势力一个月的销量。从全球角度也是如此,奔驰全球电车销量18.5万辆,不足10%。
EQE、EQE SUV和新EQE,分别在2022、2023和2024上市。起价分别为52.8万元、48.6万元和47.8万元。定价逐步走低似乎说明品牌方对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心里有点数,但不多。因为仍然贴着同级油车定价体系来的,EQE即便降价20万元,月销仍在3位数徘徊。
如果不考虑油改电(油车平台+电池),从2020年起,奔驰开发的纯电平台主要是EVA平台和MMA平台。前者用于中大型轿车和SUV,EQE、EQS和各自的SUV版本,都从EVA衍生。
但是油改电的老EQE把口碑带崩了,导致EVA平台上诞生的新EQE受到一些影响。关键在于,新EQE仍是半成品,MB.os仍未能替代MBUX系统,高速NOA和城区NOA智驾也是期货。
奔驰还搞了个骚操作,即后轮转向技术,只有付费订阅才能转10°,否则就只有4.5°。这可把受众恶心到了,这种玩法还不如没有。油车时代的割韭技术,不是说新能源时代就不能用。关键这一技术并非像智驾那样高频使用,给客户的增值期待非常低。这就显得吃相比较差。
和大众类似,奔驰在2022年在本土成立的软件中心,所有的产品开发进度均已滞后。奔驰许愿的“端到端”智驾,就由中国团队来做,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搭载于MMA平台上首款车CLA,后者也是奔驰首款800V产品。
自从2019年保时捷首发800V之后,5年过去了。如今800V技术在中国已经烂大街了。几乎2024年上市的20万以上新品,不用800V都不好意思出门。对于奔驰,仍然是未来时。
奔驰将智驾研发放在中国,但无论北京的三电团队还是上海的数字化团队,都是隶属于RDC(中国研发中心)的下级机构,权限上不是独立的。
有意思的是,奔驰在2023年才将智驾这个任务(包括端到端、HMI、底层测试、云端数据打包)交给中国团队,看上去像“急就章”。因为L3仍在德国团队手里。
这就相当于某国五代战斗机没搞出来,决定跳过去直接上六代。技术不但具有继承性,还有开发的连贯性。围绕智驾和数字化研发任务的变更,背后应该是奔驰本土技术团队缺乏相应的工程能力,但又不肯放手造成的。
这和奔驰对待电动化的态度如出一辙,奔驰非常希望在庞大的既有技术资产上,产生新技术。发现做不到之后只好另起炉灶,但原有资产舍不得放弃,只能再给其分配另一个支线任务。这导致了开发管理过于复杂和资金投入低效,结果就是跟不上市场节奏。
宝马:想当然和避重就轻
宝马和奔驰对待新技术的态度并不完全相同。宝马在开发新能源上比较激进,但从未因此获得市场良好回馈,而在智驾上又过于傲慢。
宝马开发PHEV的做法,也是基于自己的想象,而非中国市场的现实条件。宝马坚持用祖传的P2混动,而不是用更适合大车的P2+P4,更不是市场追捧的P1+P3。P2方案更适合欧洲那种高速行驶多、拥堵较少的场景。在中国大城市普遍拥堵的通勤场景下,非常不招人待见。宝马在中国已经基本放弃开发新的PHEV产品。至于增程,BBA一致认为是旁门左道,丝毫没有开发的意愿。就算问界抢走了几十万中高端客户,依旧不为所动。
早期的宝马i3,续航160公里,实际也就100出头,都不如现在低端的PHEV纯电续航。时至2024年新款i3续航官方数据526公里,实际上夏季也就450公里。和十几万纯电的续航相当,就显得其售价不合理。
宝马在中国的纯电销量为10.45万辆,占据整体销量的15%,其中包括MINI的J01和J05。宝马纯电有一些很特别的设计,比如坚持采用励磁电机,而非市场主流的永磁电机做主驱动。励磁有碳刷(有烧蚀问题),比永磁效率略低(存在铜损),成本略低。有人认为宝马是为了避免依赖中国供应的稀土,而永磁大量使用稀土。
与奔驰至少努力做智驾相比,宝马基本上无视了如今市场智驾潮流,仍试图向潜在受众推销“驾驶乐趣”。和坚持P2混动的思路差不多,主要是拿本土的驾驶感受来套中国市场。当路况在地图软件上堵成紫色,还有什么驾趣可言。当然是智驾能降低劳动量和心理负担。
宝马2025年开始生产搭载V2X(车路云一体化)的5系,试图透过车联网来获得智驾能力,规避复杂的基于本地智能的感知-决策系统开发。本质上属于“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宝马走的这条非主流路线,意在调和品牌基调和新技术的关系,能否得到市场积极回应,现在看不乐观。
至于“端到端”,宝马也有部署。顺利的话,将于2026年在SAV上搭载。且不说这套系统使用体验,光是时间就比头部新势力慢了两年。在AI开发的时间线上,两年时间足以形成代差。
就眼下而言,宝马和奔驰的车机开发模式都有问题,表现为进度滞后太多。相比而言,坚持与华为合作的奥迪,反而可能走在BBA的前列。
结 语
其实所有的跨国车企都有类似的毛病,或轻或重而已。面对新能源、数字化和AI对汽车产业巨大影响力,马上就面临一个困境:如果追求迅速开发新技术,就需要像新势力那样构建组织、激发类似的经营管理模式。但这样会将几十年积累的技术资产贬的仨不值俩。
事实上,多数跨国车企在认清现实和内部争论上消耗了太多时间。原有研发组织无法适应IT式的开发管理和技术思路。如果不换思想就换人,可能就陷入劳资纠纷的泥潭里。
性能和科技含量,是构成豪华属性的“底层代码”,而非反过来。奔驰和宝马在多项新技术上落后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其豪华属性已经被对手撼动。时间差距也会呈现马太效应,即快者愈快,更难追及。
而至今销量盘子仍能以让价形式大体上维系,基本依赖消费惯性。随着新世代消费者的入场和收入提升,这个惯性迟早消失。让跨国品牌更担心的是,关于技术落后的认知,何时扩散到全球市场,那时对传统豪华品牌而言就彻底“刨根”了。这种情况下,争销量头名,也难以挽尊;追回技术差距,刻不容缓。
作者简介
王秋凤,先后就职于《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平面媒体,搜狐汽车新闻中心、腾讯汽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前北汽极狐汽车总裁,现任快手汽车负责人,中国汽车记协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