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新传er怎么看?
最新动态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新传er怎么看?
2025-01-16138

好多人啊.jpg

一觉醒来,小红书接到了泼天的流量


随着TikTok在美禁令生效期临近,大量海外TikTok用户涌入功能类似的小红书,直接把小红书抬到了应用商店的安装榜榜首。这股赛博移民风潮也被网友戏称为“早C(Chinese)晚A(American)”。由于小红书国外版与国内版数据互通,中外网友也借着“TikTok refugee(TikTok 难民)”风潮碰撞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火花。

(图片来源:凤凰网)

1

我用故我在:

TikTok难民的平台摇摆

小红书的外国用户并非首次引发热议。此前的“外国人听劝接受‘爆改’”风潮也确实小火了一把。那么,眼前的“赛博移民”为何格外与众不同?


平台摇摆(platform-swinging)指代用户使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并在平台间进行轮换使用的行为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用户将社交媒体环境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平台摇摆以满足自己“自我展演”与“关系管理”等媒介使用需求。


换句话说,尽管这股赛博移民流行能为小红书带来什么长期收益仍不明晰,但可以肯定,海外用户的迁移行为既与平台功能有关,也是个人态度的表达。

tiktok难民相关话题在小红书获得极高流量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可用性、公共性和平台文化都会影响用户的平台摇摆决策


一方面,对于海外用户而言,小红书侧重生活方式与娱乐休闲的风格,以及以图片、短视频为主的推送内容,都与TikTok非常类似。此外,也有人发现,小红书在系统更新后与抖音界面有几分相似。另一方面,注册抖音需要中国手机号,而注册小红书时全球手机号均可使用,海外用户得以避免繁琐流程之苦。


以上特点都降低了海外用户适应新平台的难度,让小红书成为代替TikTok的理想对象。

外国网友表达对扎克伯格和封禁TikTok的不满

(图片来源:传播学考研必读)

《连线》杂志刊文指出,部分“TikTok难民”表示,加入小红书是为了表达对美国政府禁令的气愤与对以及对Facebook等社交媒体日益政治化的不满。


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外用户加入小红书,除了追赶流行与好奇之外,也是在社交媒体空间进行着自己的数字抗议,如同在禁令流程几经波折时,海外网友纷纷就此事上传短视频作品与制作表情包,对美国政府不满的民众选择将转移至小红书作为一种表态仪式

2

玩梗是你我的语言:

非官方主体的跨文化交流

尽管网络空间的戾气日益增长,中外用户倒是很快在小红书打成了一片,国籍、文化如此不同的人们竟能其乐融融,其中meme/梗可谓功不可没。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glinhl)

在这波赛博移民潮中,最出圈的梗想必是“猫猫税(Cat Tax)”了,即外国用户要发布自家宠物的可爱照片,作为来到小红书的入门仪式。中国用户会在评论区热情互动,跟帖自己的猫猫狗狗照片。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Lauren Elizabeth)

尽管语言或多或少存在障碍,但在玩梗和传播meme的过程中,一种情感交流和传播的桥梁得以搭建。


对于“梗”而言,其形式涵盖了文字、照片、表情包、视频种种,内容的丰富也帮助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强大的力量。在“猫猫税”成为流行热梗的背后,中外网友得以避开政治等容易出现价值观冲突的话题,经由萌宠这一充满人情味和温暖的软性话题找到共同点,中国网友也借助幽默表达传达出对海外用户的解答与认可,展示出热情好客的文化气质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唐寅)

当部分网友还在沉迷可爱的猫猫狗狗时,另一些用户发现小红书已然成为英文“作业帮”。邀请外国网友帮忙写英语作业和期待中国用户陪练中文成为了另一个小红书热梗。


重视非官方主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早已不是新鲜观点,而有“网感”的年轻人含金量还在上升。通过“帮忙做作业”,不必把文明交流互鉴明白写出来,相互请教、相互交流的气氛自然就到了。


也许你不了解我,但是我们都懂写不完作业的痛。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Rah Rah Oh La La@Phyllis)

也许是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大家都期待能在线上热热闹闹地玩一场。“TikTok难民”风潮的部分元素,例如外国用户的常见发帖句式,也被中国用户抓取进行二次创作。


在数字环境下,用户不仅能对已有信息和既存内容进行编辑和修改,还可以自由地生产和传播新的内容和信息,进而成为参与式文化的一部分,持续扩散下去。“我是来自中国的中国人,这是我的猫猫税”这一句子就被许多中国网友当作文案,以发布萌宠照片或吸引其他用户前来互动。

中国网友玩梗模仿外国用户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NaTa)

3

狂欢之下:

文化休克与平台管理风险

尽管整体其乐融融,但这股突然的流量之下,仍然暗藏着许多风险和问题。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Albttaum Lastname)

鉴于小红书的翻译功能尚不完善,中外网友在交流过程中难免遇到乌龙,为跨文化交流平添障碍。口语表达也有许多因实际情境而变化的暧昧之处,当下对于如何理解“huzz”和“chuzz”这两个英文称呼,中国用户内部存在很大分歧。部分用户认为这是外国的流行用语,另一部分用户则指出该词汇自演化缘起就带有侮辱性,因而应明确制止使用。


此外,是否要因为外国用户的入驻而在小红书使用英文发帖、评论,中国网友的意见也较为割裂。有网友指出,过度迁就有损文化主体性,小红书作为中国言论空间的线上延伸,正如外国社交媒体平台以英语内容为主流,不必刻意改变自己的中文使用习惯。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指人们进入陌生文化环境后,因离开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又尚未习惯陌生的交往信号,从而产生的心理焦虑现象。


尽管文化休克常见于旅居海外的人群,但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使得用户可以更轻松地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圈。来到小红书的外国用户也会因为一时难以适应中文互联网环境的话语习惯而出现误解与不适感。


此外,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同种符号在中外用户眼中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这也需要我们以更加包容、鼓励沟通的心态进行互动。此外,也应尊重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时谨慎使用会导致对方不适的表达方式或元素。

外国用户误将小红书评论理解为种族歧视言论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胡萝卜拌章鱼)

此外,鉴于流量与经济利益深度绑定,也不乏有人试图通过欺骗等方式吸引注意力。“TikTok难民”热度一路走高,假冒外国用户的账号也越来越多,部分人还刻意发布引战、歧视等负面言论以激起网友义愤,从而达到“黑红也是红”的目的。

有网友对一个自称外国用户发帖的账号提出质疑

另一方面,即便有传言小红书正在紧急招聘英文审核,大量新用户的涌入也对平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平台如何调整审核机制?如何维护交流秩序?如何保证规则与不同的文化和法律标准适配?用户组成复杂带来的诈骗活动、色情暴力违规内容打击难度上升该如何处理?风险面对或将增多的冲突话语与种族歧视等问题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均为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

尽管没人知道这股赛博移民的热度何时会消散,也许外国用户们会离开小红书奔去其他平台,可能未来会有争议事件让舆论转向,但目前我们在平台上经历的,仍然是不同文化个体了解彼此的可贵尝试,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一刻。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一块小航鱼)

【内容综合整理自:凤凰网、国际在线、传播学考研必读、中国新闻周刊、小红书,图片源自网络】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