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秋凤空间 | 小米SU7泊车故障问题,到底谁的锅
最新动态
秋凤空间 | 小米SU7泊车故障问题,到底谁的锅
2024-11-263

作者 | 王秋凤





11月14日一天内,小米SU7自动泊车出现大面积事故。迄今此事过去了10天,直到事故发生一周左右,在社媒上才有了一点热度,延续了大概2、3天。


这有点违背常识。通常这种公关问题,都是初期热度迅速走高,随后多方博弈,争议越大,热度维系的时间越长。直到有一方退让或者被新的热点稀释,热度开始下滑或者退出。


而小米泊车故障的舆论发酵过程,之所以走势“不自然”,正说明品牌方采取了种种措施干预扭曲所致,经历了初期与客户拉扯与控文控评(多个社媒平台上,“小米SU7撞墙、撞柱”的话题都被举报),实在压不住了才出解决政策。先拖时间,意在分散热度、降低第一波舆论打击的力度(第一击往往力度最大)。看得出,小米汽车运营时间虽短,但小米对处理这类舆情,相当娴熟。


公关能解决的事,多半不是大事。但小米SU7故障,背后的机制问题,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



公关大法发动


说起来简单,操作上还是挺繁复的。


14日,小米客服接到大量基础版SU7自动泊车时撞车的报告。此时小米客服的应对,仍停留在要求客户“报险、自己修车”的层面上,未获得高层授权,处于常规应对阶段。


到当天下午,相关车主们快速拉了一个维权群。小米后台数据部门显然也发现泊车故障具有“雷同性”。开始忙着分析数据,还原场景。


照正常流程,后台、研发和前端都要向上汇报,客观上需要有决策权的高管出来协调。从结果看,小米对组团维权的应对方案是,客服开始通知车主,答应免费维修并补偿一点积分。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反应,安抚住客户,控制舆情。从各类平台上该话题热度走势被明显压制,可以推知小米方面动用了不少资源来平息此事。


技术条线上,禁用该功能(视问题定位不同,决定是否扩大到所有版本),并在第二天之上班前修复Bug,更新OTA,或者干脆回滚到上一版本。


从舆情管控上,小米补救来的还算及时,没有继续和维权车主极限拉扯,任由舆情扩大。体现了有决策权的高层介入较快,行政指挥体系比较扁平。


但是,若此事放在没有“生态”建构的传统品牌身上,几百个案例,压根无法形成舆情。原因是客户是原子化的,他们很难找到彼此,互通信息,并形成一致行动。小米深谙流量打法,但也必须承担流量反噬的风险。正是看到这一点,从甩锅到认账,没花多久。这并非小米道德水平高,而是在负面冲击之下对品牌维护成本有预见。没有什么白莲花,强硬还是谦卑,全看违规成本评估。



主要是研发管理流程的锅


APA(自动泊车辅助)技术上,这件事暴露了小米研发可能不像自我标榜的那么强,这一点在意料之中。小米知道自己入行时间太短,还未在智驾技术上形成像样的积累,只能在SU7发布会上表示自己的APA是“行业第一”。


虽然小米从未公布过APA套件是买的还是自研,考虑到法雷奥和博世在今年前三季度合计占有率40%,这么大的安装量从未捅过篓子,可以推知,这一块小米是自研。


问题在于,小米后台直接推送了更新,但更新包大概率没经过验证和测试,更别提代码走查和审查,也没有更新公告,就这么直接推送了。


小米研发稀烂的点,倒不在于写代码水平不行,而在于研发管理。任何算法更新,都有一套流程管理程序,未经测试的更新包是怎么跳过这些管理流程的,想破头也想不出。只能假定它没有审查机制,或者机制形同虚设了。其代码走查、审查、测试流程,均有重大隐患。


很难想象IT和消费电子起家的品牌,对于软件这样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如此随意,实属意料之外。说句草台班子,也不为过。



代码水平问题也有份


再说算法本身,和ADAS需要应对层出不穷的长尾场景比起来,APA算法算是比较简单的,门槛比较低。


出问题的场景,多数是标准车位+固定障碍物,属于常见且简单的基础场景,很难归咎于“长尾”。


考虑到小米的“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在11月16日才开启“定向邀请内测”(计划年底前推送先锋版),那么小米眼下的APA,极大概率仍是经典的规控算法。


APA规控算法智驾一样,分为感知、决策和执行部分。虽然出事的标准版,相对Pro和Max版少了激光雷达,并只有1颗毫米波雷达(后两种版本都配了3颗毫米波雷达)。但是,我们仍倾向于出问题的模块,更大的可能在于决策。


原因是标准停车场景,感知主要靠鱼眼头(四路拼接)和超声波雷达来搜索车位、障碍物定标和距离测量。毫米波雷达通常金属反射有难以消除的噪点问题,而激光雷达则主要用于极窄车位和立体车位的精确测距,因此故障大概率不是不同型号的硬件差异造成的。


决策模块,则负责确认车位并释放,建立车辆坐标,规划泊车路径,和执行器握手,执行泊入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泊入过程需不断感知探测周围环境,特别是检测侵入路径的移动对象,实时进行避障。


当然,实际算法很复杂,每个模块都可能多达数万行语句,包括调用MEB模块、DR记忆模块、扇区碰撞报警模块等。


从出问题的情形来看,客户普遍反映泊入时没有接近障碍物报警,甚至撞上之后还未停车,反而继续加电。看上去很像是决策树调用感知模块出了问题,或者数据堆栈读取等底层问题。总之,属于基础算法逻辑错误。这也刷新了业内对小米算法水平的认知。



结 语


这种事对消费者使用技术的信心、对品牌的信任,打击都是比较大的。小米交车10万辆左右,14日一天内使用自动泊车功能的车辆,很难知晓(后台当然有能力统计),暂时算10%,即1万人当天动用了车辆并用到该功能。出问题的车就算200人(忽略未加入维权群的人),出问题的概率是2%。对于一个APA解决方案来说,这个概率大到需要重建审查测试机制的程度。


不同算法功能,研发管理的流程都差不多。如果高速和城区智驾也是这么个玩法,哪天闯下大祸,导致客户人身伤亡,可就不是一点积分能打发的了。


如果小米管理层没有因此惊出一身冷汗,而继续依赖遇事不决诉诸公关的套路,根据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更大的篓子恐怕还在后面。




作者简介

王秋凤,先后就职于《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平面媒体,搜狐汽车新闻中心、腾讯汽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前北汽极狐汽车总裁,现任快手汽车负责人,中国汽车记协常务理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