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跨国车企陆续公布三季度财报,绝大多数老牌车企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营收、净利润双降成为普遍现象。日系、德系车企净利润“大跳水”,一些企业甚至“腰斩”。而另一方面,多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车企,无论自主品牌还是新势力,均发展势头强劲。第三季度,甚至更长一段时期,汽车产业圈90后、00后车企“后浪”潮涌,而“前浪”势衰,业绩表现冰火两重天。据中国汽车报报道,丰田近日发布的2024财年第二财季(2024年7-9月)业绩报告显示,该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大降55%,仅为5737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下降20%,至11557亿日元。
2024上半财年,丰田全球销量为455.6万辆,同比下降4%。丰田汽车首席财务官宫崎洋一指出,2024上半财年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证违规问题,丰田需要花时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制造环境和文化。本田日前公布的财报显示,今年6-9月,该公司营业利润为2579亿日元,同比下滑14.6%;净利润仅约为1000亿日元,同比下滑62%。
本田方面称,其在北美和日本市场燃油车及混合动力车销售强劲,但仍未能抵消东南亚和中国业务的低迷。2024上半财年,本田在华销量为38.1万辆,同比大跌37.6%,导致其全球销量同比下滑8%,至178万辆。
近日,日产宣布正在采取紧急措施以改善业绩,包括削减20%的全球产能,并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以应对其在中美市场销量下滑、盈利能力持续恶化的困境。今年7-9月,日产营业利润仅为319亿日元,同比大跌85%;更严重的是,该季度日产出现了93亿日元的净亏损。从2024上半财年(2024年4-9月)来看,日产业利润为329亿日元,同比大跌90%;净利润仅为192亿日元,同比暴跌94%。通用汽车财报显示,今年7-9月,该公司营收为488亿美元,同比增长11%,超过预期;净利润为30.56亿美元,同比微降0.3%;调整后息税前利润达41亿美元,同比增长16%。
但在中国市场,通用汽车则延续了亏损态势。财报显示,继上半年亏损2.1亿美元后,通用汽车三季度在中国市场又亏损了1.37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亏损了3.47亿美元。目前,通用汽车正计划重组该地区业务。
福特汽车财报显示,三季度,得益于在北美市场的强劲表现,该公司营收达到462亿美元,同比增长5%;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为26亿美元,同比增长18%;但净利润同比下滑24%至9亿美元。从三大业务的表现来看,福特仍主要依赖传统燃油车的销售,商用车及燃油车部门表现不俗,而电动汽车部门持续亏损。德系车,同样感受到了和其日美同行一样的市场“寒意”。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财报显示,三季度,公司营收为345亿欧元,同比下降6.7%;净利润为17.19亿欧元,同比下降54%。
在华销量下滑是其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三季度,梅赛德斯-奔驰在华销量为17.07万辆,同比下滑12.9%,中国成为该公司销量跌幅最大的单一市场;前三季度,在华累计销量为51.22万辆,同比下滑10.2%。宝马集团财报显示,三季度集团营收为324亿欧元,同比下滑15.7%;息税前利润为17亿欧元,同比下滑61%;净利润为4.76亿欧元,同比大跌84%。
中国市场是宝马三季度在全球销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单一市场,在华销量同比下滑29.8%,至14.77万辆。相比之下,该季度宝马集团全球销量为54万辆,同比下降13%。大众方面,继关厂传闻闹得沸沸扬扬之后,近日,大众集团要求其德国员工减薪10%,称这是“挽救就业并保持竞争力”的惟一途径。数据显示,三季度,大众集团营业利润为28.6亿欧元,同比大跌42%;税后净利润为15.76亿欧元,同比大跌64%。
大众集团三季度全球销量为217.63万辆,同比下降7.1%。其中,中国市场销量为71.15万辆,同比下滑15%。大众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石柏涛指出:“中国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这是我们全球交付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老牌日美德系“前浪”表现势衰,它们身后,出生于90后、00后的中国车企,则“后浪”潮涌。截至11月20日,均出生于“10后”的理想汽车、蔚来、小鹏汽车、零跑汽车以及极氪5家造车新势力企业,均已披露第三季度经营数据。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的多项财务数据领先于其他4家造车新势力。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8.74亿元。而蔚来、极氪、小鹏汽车以及零跑汽车在第三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6.7亿元、183.58亿元、101.02亿元以及98.6亿元。从归母净利润来看,5家造车新势力中,理想汽车是其中唯一一家实现盈利的公司,其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8.14亿元。对比来看,尽管其余4家造车新势力仍未实现盈利,但小鹏汽车和零跑汽车均大幅减亏。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极氪毛利率相对稳定外,其余4家造车新势力第三季度毛利率均实现大幅改善。其中,小鹏汽车毛利率达到了15.3%,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蔚来第三季度毛利率提升至10.7%;零跑汽车毛利率为8.1%,环比第二季度的2.8%有大幅改善;理想汽车综合毛利率为21.5%,环比增长2个百分点。除了以上“00后”,中国新一代车企中的稍微“年长者”,刚三十而立的比亚迪近日也再次刷新记录。
11月18日,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这使得比亚迪成为了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这一成就不仅是比亚迪的全新里程碑,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证券时报报道说,30年前的今天,王传福拉起的20人的小团队,在今天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A股上市公司员工人数最多的庞然大物。而在11月14日,中国下线今年生产的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双双突破1000万辆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跑出的“加速度”。中国汽车报评论说,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变革加快,自主品牌和新势力不断向上发起猛攻,新能源汽车不断吞噬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激烈的市场竞争令众多跨国车企承压。多家跨国车企均在财报中指出,在中国市场的失利拖累了其整体业绩表现。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认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之间的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繁荣。“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这些中国车企,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展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1月18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业务部、无人机工作委员会主任孙卫国在2024国际电动航空(昆山)论坛上透露,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试点。
六个试点城市初步确定为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多位分析师表示,eVTOL试点将对国内的低空产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主要利用的是1000米以下的空域。依据不同的商业运营及应用场景,使用的空域高度也有所差异:例如空中观光、交通出行服务可能是300米以上的高度;物流运输作业通常在120米至300米之间;外卖配送、城市巡检等任务一般在120米以下的高度进行。
据中国汽车报报道,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193.1万辆,同比增长30%;销量占有率创历史新高,达到70.1%,较上年同期提高10.4个百分点。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占有率达到64.6%,较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同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6.3万辆和14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9.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的国内销量已是连续5个月占比超过50%。
11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对极氪、领克股权结构进行优化。通过一系列股权交易,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领克其余49%股份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极氪 CEO 安聪慧表示,整合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对于合并,吉利给出的理由是,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坚定不移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
11月20日,蔚来正式将第三品牌命名为 “firefly萤火虫”,并宣布首款产品与品牌同名。firefly萤火虫定位于高端小车市场,将在12月21日举行的2024 蔚来日之时正式发布,首款车型2025年上半年开启交付。
内容来源:综合中国汽车报、证券日报、新京报、顶端新闻、证券时报等媒体报道。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