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秋凤空间 | 长城汽车海内外运营,无近虑有远忧
最新动态
秋凤空间 | 长城汽车海内外运营,无近虑有远忧
2024-11-119

作者 | 王秋凤






描述全球汽车市场的一句套话往往是“电动化趋势加速”。实际上,今年1-9月,中国生产的整车占了全球的38%,而新能源产量则占了全球68%。而同期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温和增长的态势,每年涨3%-5%(直至2026年可能都是如此)。这意味着除了中国,其他市场的新能源市场发育,也就那么回事。他们可能在特定时期发展的很快,但只要拉长时间线,立马现行。所谓的增长,大部分都是中企做出来的。


那么情况就很清楚,只有推动新能源业务,才能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长城汽车的财报数据,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财务守住防线


财报本身还说得过去。今年Q3,长城营收508亿元,同比增2.6%,扣非净利润(排除掉非经常损益)27亿元,同比下滑11%。业绩是比出来的,同期国企的财报大都不尽如人意:上汽集团扣非只剩下0.3亿元,同比跌了99%;广汽扣非跌了146%,长安扣非跌了75%。东风同期净利润是负的。



乘联会口径,10月长城零售销量排到国内第十,6.4万辆,只相当于第五名长安的一半。而五大中国品牌(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长城)当中,比亚迪甩开一众对手高歌猛进,单月43万辆(批发50万辆)。吉利基本上站稳“二把手”,零售接近20万辆。而吉利、一汽大众、长安、上汽大众,销量由高到低,都是十几万辆,长城相对掉队了。


Q3也是如此。长城当季销量、营收和利润都有所下滑,但扣非利润大体上守住了。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国内市场上,从利润角度可以分为三个梯队,大多数品牌都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中,利润被磨的所剩无几;少数品牌,能保住利润盘子;凤毛麟角的品牌,能不断扩张利润规模。长城大体上属于第二种。



单车盈利能力强

代价是销量整体承压


前9个月,长城单车成交价格16.6万元,相当不错。单看Q3,单车成交价逆势增长为17.3万元。单车纯利9000元,确实不错。


而产品力很强的理想,在Q3的单车平均价格从27.9万元掉到27万元。相比而言,长城的车型产品竞争力正在走强。长城在越野车的细分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甚至还想通过建立一系列技术标准,塑造这一细分市场。


魏牌蓝山作为长城本季度重磅车型,得到了公司宣发资源的大量倾斜。蓝山8月21日上市,9月、10月销量分别为6019辆、6180辆。以一己之力,扛起了魏牌98%以上的份额。


而且,前三季度连起来看,营收(1422亿元,增19%)、毛利率(20.8%),净利润(104亿元,增108%)、扣非(84亿元,同比增120%),都站到了高点。


长城的产品策略,对不挣钱的子品牌进行战略收缩,优化了整体利润。资源砸高端,收到了效果。长城旗下坦克和皮卡,在国内外盈利能力相当。其他均是海外盈利更好。


长城不打算在入门级产品,尤其是10万-15万级新能源上与对手血拼,代价必然是让出这些市场的份额。


1-10月,长城新能源销量24.3万辆,占总销量25%,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长城力推的Hi4混动架构,并未在入门级产品做更多部署,而是重点朝向越野需求(Hi4-Z)。但是,长城整体销量落后于主要对手,带动旗下产业链(比如蜂巢能源、毫末智行等)的能力势必弱于主要对手。和长城垂直整合模式相近的比亚迪,带动旗下供应商的能力与其成本优势,互为因果。长城看上去没有走这条路,并非意愿问题。



海外盈利高度依赖俄罗斯


海外燃油车利润,是长城的重头。长城Q3海外销量12.3万辆,前三季度海外32.4万辆,超过去年全年。海外业务的毛利率高达26%,比国内高出11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长城在俄销售16万辆新车,仅次于奇瑞的24.6万辆,高于吉利(14.8万辆)。而在俄规模排名第四中企的长安,则为8.2万辆,下来一个台阶。其余均在2万辆以下,影响力不高。这里面没有考虑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内,其他成员国向俄疯狂输出的“平行进口车”。后者是一笔糊涂账,但俄罗斯已经出重手整治。


仅考虑大贸和本地化生产,俄罗斯市场占据长城同期海外销量的半壁江山,在长城的海外业务中,排名第二的巴西市场,今年1-9月2万辆,不足俄市场的1/8。


俄罗斯受制裁无法使用SWIFT,汇兑成本比较高,而且不可避免是账期比较长,收付账期与销售严重不同步(可能相差好几个月),周期的混乱给数据统计带来了不便。即便缺乏可信数字,也可以肯定,俄罗斯市场在长城海外业务利润的比例,相比其销量份额高得多。


长城前三季度海外销售新能源车为1.3万辆,占比4%。因此,无论销量还是利润,新能源在长城的海外业务盘子里,都无足轻重。


总之,长城盈利增量指望海外,海外指望俄罗斯。



俄罗斯市场的特殊性


但是,俄罗斯市场不是一个稳态市场。与其经济风格一样,新车市场波动得非常剧烈。最高到接近300万辆(2008年293万辆),俄乌战前的2021年167万辆,相当于13年前高点的57%。而经过惨烈的2022年(68.7万辆),和恢复期的2023年(106万辆),今年有望回到战前的160万辆左右。


开战以后不到1年,所有欧美日韩在俄汽车业务被清零(有少量二手和走私车存活)。所有的市场都被中企把持。2024年9月销量前10名的品牌当中,中企占了9家。销量最高的还是伏尔加(市占率大概20%)旗下多款车型,被认为是换壳中国车。中国品牌市占率达到80%,比中国本土市场还高。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俄罗斯车企,虽然理论上并未丧失车型研发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出于成本控制和研发周期的考虑,几乎都选择了全盘移植中企车型。考虑技术授权的话,中国品牌市占率可能在90%以上。可以推知,既然车型上大部分子系统都是整体解决方案,那么俄罗斯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也掌握在中企手里。


这种情况已经让俄政府坐立难安。尽管在产业上近乎完全依赖中国人,但俄政府在9月份制定了《报废税收取、计算、支付和回收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并在10月1日开始执行。


《规则》将进口车的“报废税”,根据排量不同,提升了70%-85%。而且每年还将进一步提升10%-20%,计划持续到2030年。如果是1.0-2.0升新车,2024年报废税2.2万元-4.1万元,到2030年可达8.6万元。极端情况,是2030年买一辆3.5升以上排量的进口新车,需要缴纳481.8万卢布(约合35.5万元人民币)的报废税。


此举立刻导致新车价格上涨10%以上(也有进口商打算自己先消化新增成本)。当前针对进口大排量车,尤其是平行进口车,不涉及在俄本地化生产的产品。目的是希望中企大规模进行本地化重资产投资和技术转让,而非单纯卖车和简单的KD生产。


但是,俄罗斯政策的特点是翻脸快,几乎没有适应期。《规则》从公布方案到执行,只花了17天。


自2012年以来,俄罗斯6次调整“报废税”,每一次都没有酝酿期,说调就调。在严重依赖中企的情况下,以往的查税、清关、限制汇兑、卡工厂物流等手段不方便用了。但是其政策的黑历史相当多。


长城花了5年,图拉工厂于2019年一期建成,建设周期至少两倍于国内。如今又过去5年,图拉工厂二期一直没有任何消息(大概率未开工)。长城官网上,将图拉工厂描述为“欧亚工厂”。在俄罗斯市场,5年来长城销量规模涨了10倍还多。但在重资产投资方面,基于现实考虑,长城表现谨慎。



长城在海外重资产投资的风格,比较干脆利索。投俄罗斯和关闭位于慕尼黑的欧洲总部,都在很短时间做出了决断。现在看都比较正确。但鉴于俄罗斯市场的属性,其权重太高,早晚成为隐患。长城有必要降低俄的权重,加大开拓其他市场的力度。


而且,海外盈利不能替代国内的运营。长城的态度是亏钱宁可不做,这也没问题,但要做到什么程度,需要权衡。长期看,若销量被对手压制得太狠,利润也很难保住。




作者简介

王秋凤,先后就职于《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平面媒体,搜狐汽车新闻中心、腾讯汽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前北汽极狐汽车总裁,现任快手汽车负责人,中国汽车记协常务理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