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一周车事|奇瑞瞄准智能化和固态电池,日系三大车企加强汽车软件开发合作以应对中国
最新动态
一周车事|奇瑞瞄准智能化和固态电池,日系三大车企加强汽车软件开发合作以应对中国
2024-10-2818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正式挂牌


长安汽车公司携手中国联通、华为共同打造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正式挂牌。同时,阿维塔07成为该工厂首款下线车型。据悉,数智工厂拥有一体化压铸技术,可将163件零件集成为2件,生产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2分钟;建成了全球首条高柔性、高节拍的CTV电池组装生产线;自主研发了云化的安宸云检系统,实现了软件自动封测;配置了1200多台智能化设备,以及AI视觉检测系统、无火花铆接、长安金钟罩电池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达成战略合作


10月20日,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成为其唯一合作的汽车品牌。《黑神话:悟空》是“中国首款3A游戏”,首发1小时就突破百万销量大关,更在上线3日实现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全平台同时在线超过300万,跻身全球头部单机大作行列。作为战略合作的一部分,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的出品方游戏科学就“守护中国古迹及国宝”达成合作。比亚迪将携手游戏科学,将古迹扫描为数字资产,为未来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双方将从游戏取景最多的山西出发,联合地方博物馆对国宝进行数字扫描。


零跑汽车第50万辆量产车正式下线


10月17日,零跑汽车官方宣布第5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从40万辆到50万辆仅历时100余天,几近追平新势力车企最快增长速度。此外,在刚刚开幕的2024年巴黎车展上,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发布了全新B系列及B系列首款全球化车型B10。


地平线正式登陆港交所


10月24日,地平线(9660.HK)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本次IPO,地平线每股定价3.99港元,共发行13.55亿股股份。据此,地平线募资总额将达54.07亿港元,为年内港股最大科技公司IPO。


通过全面布局算法、专用软件和处理硬件,目前地平线的商业模式十分灵活,可以面向整车厂与Tier1提供用于高级辅助和高阶自动驾驶的核心硬件,比如已经规模化应用的征程2、征程3和征程5系列芯片。


美国对特斯拉超240万辆汽车的

FSD软件进行调查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缺陷调查办公室对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FSD)功能启动调查。公告显示,该办公室收到报告显示,启动FSD功能的特斯拉车辆在能见度降低的区域发生碰撞,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因此,缺陷调查办公室将评估FSD的工程控制检测和适当应对道路能见度降低情况的能力。公告显示,此次调查涉及约2410002辆汽车。


宝马、奔驰合资

超充品牌“逸安启”正式发布


10月24日,宝马与奔驰共同推出的高端超充品牌逸安启正式发布。首批上线的逸安启超充站拥有600kW额定功率、800A电流,配备轻量化提枪,可以进行智能功率分配。未来,逸安启超充将有效承接800V高压电气系统车型的超充场景。


华晨宝马地热能项目启动


10月21日,华晨宝马地热能项目正式开工。宝马携手沈阳政府及本土合作伙伴,以创新思维推动当地能源结构低碳转型。项目共规划开凿28座中深层地热井,总供暖面积约58万平方米,将于2025年供暖季建成使用。


项目竣工后,宝马在沈阳的动力总成工厂及第六代动力电池中心将实现100%非化石能源供热,为未来BMW“新世代”车型的生产植入绿色基因。


索尼、本田合作的全新纯电动汽车

将搭载AI智驾功能


索尼集团和本田将在双方共同开发的纯电动汽车中引入AI自动驾驶辅助功能,这是日本车企首次公开引入该功能的计划。据悉,双方的合资公司“索尼本田移动出行(Sony Honda Mobility)”将于2026年在美日两地推出高端纯电动轿车Afeela,实现AI智驾上车。自动驾驶的性能将随着AI的学习而不断提高,AI控制功能将分阶段引入,并以每年一到两次的频率升级该功能,预计最初将配备于高速公路等特定条件下无需驾驶操作的 L3 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将AI作为行驶时的“大脑”可提高驾驶功能的改进速度,因为AI能不断地从驾驶数据中学习,并通过减少昂贵的传感器和其他设备数量来降低成本。


丰田汽车与波士顿动力

合作开发人工智能机器人


丰田汽车研究部门与现代汽车旗下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公司携手合作,加速开发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10月16日,双方表示,此次合作将把丰田研究院在机器大型行为模型学习方面的专长与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Atlas结合起来。来自TRI和波士顿动力的波士顿团队将针对人工智能训练机器人在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进行研究。


丰田汽车表示,公司在利用人工智能指导机器人学习方面取得了突破。而波士顿动力(2020年被现代汽车收购)已经凭借其机器狗和用于仓库补货的移动机械臂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他们的合作有可能对其他智能机器人项目构成潜在挑战,如竞争对手特斯拉展示的Optimus机器人。


LG新能源将为福特100万辆

电动厢式车供应电池


据外媒报道,10月15日,韩国电池制造商LG新能源(LGES)表示,已与福特汽车签署两项供应协议,将在2032年前为福特电动商用车供应109GWh的电池。这是LG新能源今年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


根据双方签署的两项长期协议,LG新能源将为福特位于波兰弗罗茨瓦夫工厂生产的逾100万辆电动商用车提供足够的电池。据悉,这些电池将主要为福特下一代E-Transit提供动力。从2018年至2023年,福特E-Transit一直是全球销量最高的电动轻型商用车。


LG新能源为福特汽车提供的电池预计将是高性能的三元软包电池。LG新能源尚未披露其与福特汽车签署的协议价值,但业界估算,该交易价值或超过13万亿韩元(约94亿美元)。考虑到LG新能源不仅将供应电芯,还将供应完整的电池模组,该交易价值可能还会更高。LG新能源和福特汽车还在共同努力拓展北美市场。目前,LG新能源运营7家电池工厂,其中3家位于美国,其余4家分别位于韩国、波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


奔驰在德启用动力电池回收工厂


日前,梅赛德斯-奔驰启用了欧洲首家采用集成机械-湿法冶金工艺的电池回收工厂,成为全球第一家以自有工厂实现电池闭环回收的车企。据悉,奔驰动力回收工厂首次在欧洲实现了同一工厂内从电池模组的粉碎到电池活性材料的干燥和加工的整个回收过程。“梅赛德斯-奔驰致力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最令人向往的汽车。欧洲首家集成机械-湿法冶金工艺的电池回收工厂的落成,是我们在提升原材料可持续利用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


梅赛德斯-奔驰电池回收工厂位于德国南部库彭海姆,梅赛德斯-奔驰已投资数千万欧元用于该工厂的建设。而梅赛德斯-奔驰电池回收工厂的技术合作伙伴是Primobius公司,该公司为德国工厂与机械工程公司SMS集团和澳大利亚工艺技术开发企业Neometals组建的合资企业。与欧洲当前普遍采用的火法冶金相比,湿法工艺在能源和材料消耗方面更为节约。梅赛德斯-奔驰方面表示,电池回收工厂初步年处理规模达2500吨,回收的材料可用于5万多件新电动汽车电池模组的生产。该工厂运营经验将有助于在中长期内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奇瑞瞄准智能化和固态电池


“明年,奇瑞的智能化也要不客气了,必须进入行业头部!”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2024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的主题发言中表示,“奇瑞会像20年前投入发动机一样,把智能化、把AI作为奇瑞下一个20年、40年的重大机遇和突破方向,并且奇瑞已经有了一系列布局。”


尹同跃介绍,“今年,奇瑞新能源汽车开足马力,单月销量一路迈过4万辆、5万辆台阶,9月份接近6万辆,排名进入行业前四。10月份还要跨过8万辆大关,12月份要超过10万辆,确保第三,力争第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奇瑞终于把‘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变为‘起了大早,赶上大集’。”


探索技术无人区


尹同跃分析,“智能化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AI不仅重新定义了汽车,也在重新定义各个行业。传统车企更重视汽车的物理价值,新势力车企更重视情感价值,奇瑞既要很高的物理价值,又要很高的情感价值。从汽车本身来看,它已经从交通工具升级为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超级云/管/端的端口,纯机械工程的复杂系数大幅降低,但软件、芯片的复杂系数和要求大幅提高。智舱、智驾、整车智能架构,让汽车越来越像一个可以自我进化的智能体,需要‘电动化+智能化’的统筹设计,需要AI大模型的全面加持。目前,奇瑞技术创新的‘6+1’战略支点,就是‘2C+3智+ESG’,再加上AI。奇瑞布局了雄狮科技、大卓智能、电池研究院、芯片研究院、NEXTAI研究院、绿能公司等,组建了一批瑶光实验室。通过人工智能和海量数据的联动、海量数据的再加工,奇瑞为每位用户提供超出想象的辅助和服务,同时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边界、创造价值的边界。”


“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在‘三电’、智能化、AI、大数据等领域,大家都在探索技术无人区,都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在这种情况下,谁重视原始创新的能力,有颠覆式的技术突破,谁就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颠覆者和引领者。”


固态电池批量上市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高新华透露,奇瑞正在研发固态电池,2026年将投入定向运营,2027年将批量上市,届时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将突破1500公里。大会上,奇瑞推出奇瑞用户专属电池——鲲鹏电池品牌。续航里程方面,鲲鹏电池插混车或增程车最大纯电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纯电动车最大续航里程超过1200公里。


奇瑞宣布在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大卓智驾和银河生态五大技术领域全面进阶,实现鲲鹏电池、端到端大模型、智舱大模型、飞行汽车、云台智能底盘2.0等10余项重点技术突破,将继续构建起高质量技术价值创新链,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前沿。


日系三大车企加强汽车软件开发合作


据《读卖新闻》报道,丰田、本田与日产汽车达成一致,将加强在汽车软件开发上的合作。三家公司计划统一车辆控制系统的标准,例如车门和车窗的开合方式,以及雨刷的运行方式等。此外,铃木和几家半导体与通信公司也将在2024年年底前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地图信息等软件。日本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加速,以便与在尖端汽车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和中国制造商竞争。


据报道,此次合作将重点推进API标准的统一,即各类软件和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此次API标准的统一推进可以使不同厂商的软件在各种车辆上通用,软件开发商从而能更容易进入市场,并有望提高日本车企整体的竞争力。


这些合作是经济产业省“Mobility DX Platform”的一部分,该平台是经济产业省与主要汽车公司共同发起的一项新举措的产物,旨在促进下一代汽车的开发,称为“SDV”(指软件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新以增加功能并提高性能)。同时,丰田、本田、日产正在考虑未来在自动驾驶领域进行合作。此外,公司还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将SDV纳入经济产业省数字化领域人才培养方针,通过提供课程等方式培养精通车载软件的人才。与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也将加速。


报道称,在SDV方面,美国车企特斯拉和中国车企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特斯拉是业内第一家采用这一系统的公司,建立了一个卖车后还能赚钱的系统。自2021年以来,日本车企也致力于SDV标准化工作,加快前沿技术研发。


自从特斯拉在美国推出SDV以来,开发竞争就加剧了。日本政府越来越意识到这一情况,并于今年5月制订了汽车数字化战略,为日本企业设定了到2030年占据全球SDV销量30%市场份额的目标,并一直鼓励日本国内企业之间的合作。SDV等下一代汽车的竞争力与软件的优越性直接相关,因此日本政府和车企将共同努力后来居上。 ?


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报天天看微信公众号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