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秋凤
P7+发布会4天后,小鹏在巴黎车展上公布了价格,起售价打到21万以下。这透露了小鹏的国际化想法。在产能内置的前提下,国际化就意味着要扩大需求基盘。小鹏终于赢得了战略空间,更多考虑扩产的事。
此时的何小鹏,和8月27日发布Mona M03时,心境想必大不一样。后者是破釜沉舟,兴废在此一战。小鹏太需要一个爆款牵头了。而现在有了M03业绩打底,小鹏在营销上已经掌握了主动权,可以更从容地经营品牌。
心境不同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小鹏在售5款车当中,没有爆款,这是小鹏、蔚来相对理想欠缺的部分。在股价、现金流、品牌号召力和市场地位上,都有所体现。
9月是M03发售后的第一个整月,交付了1万辆,小鹏因此上了2万月销的台阶。事先小鹏有所准备,但产能扩张仍然落后于订单累计,而且越欠越多。目前待交付订单仍有接近10万。这一个月当中,据说小鹏经历了两次扩产,但10月10日发布P7+的时候,满屏弹幕都在要车(M03)。
这也再次证明,设计产能和实际产能是两回事。小鹏的实际产能被压得太狠,重新释放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
小鹏品牌的基色,和P7+这款产品,都主打AI,这是反复申明的。以前有舆论质疑,小鹏作为唯一将AI作为“第一标签”的品牌,对产品营销是否构成实质性帮助。现实证明,这些质疑都是从结果出发,去挑品牌定位的错。如果结果改变了,哪怕只是有限的、暂时的改变,也足以动摇质疑本身。两者并不拥有直接关联,小鹏把AI摆得这么重要,至少解决了品牌辨识度的问题。
AI基因的“工程化”思路
P7+发布会以“因AI而生,越级登场”为主题,提示了两个重要产品力:AI、越级。
AI这一块,小鹏在技术日暨M03发布会上讲的比较多。AI优先,并不意味着AI技术要做到绝对领先,这几乎不可能。何小鹏认为,“在中国我们能够战胜(特斯拉的FSD),“但特斯拉的能力在我们前面”。
AI优先对公众的价值,莫过于更低的成本和工程化思路兑现AI普及到全系产品上,从软件到硬件全面渗透,从而彻底融为品牌基因。
什么叫工程化思路?便宜、可靠、方便大规模生产。这样就能理解小鹏的“轻LiDAR”思路,即以绝大部分场景中,以纯视觉替代激光雷达。特斯拉倡导这一点非常早,但当时的技术(模型)、传感器,都不如现在。小鹏的鹰眼视觉,降低BOM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国无图(在2595个城市做了实车验证)。至于全球无图智驾,因为法规、需求、路况的不同,需要更多验证。
需要澄清的是,“鹰眼视觉”和人类视觉能力不是一回事。LOFIC视觉传感器在消费级已经有不少应用,但在车端用的不多。和人眼相比,LOFIC的每个像素点能承载更多的光信息。在骤变的超大光比场景,比如由明亮的阳光下快速进入昏暗的隧道,或者雨雪薄雾天气,照样能还原视觉信号,不受影响。
而且其总动态范围远胜于人眼,足以洞悉对200米外的场景。何小鹏因此夸口P7+能感知1.8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视场”。
鹰眼除了远距离穿越和漆黑的环境,表现不如激光雷达,在动态和视场宽度上,胜过后者。关键是,鹰眼传感器价格可以低至10元以下,组件价格也只有300元左右(大规模采购还能更便宜)。而96线固态激光雷达,正艰难地压缩到3000元以下。更别提点云融合等一大堆麻烦事(需要算力前置)。
再加上性能稳定、不受供应商产能制约,对算力的占用比激光雷达低,这就给AI普惠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算力和数据的真实能力
业内都已经了解,芯片、大模型、智驾、机器人,是AI浪潮的四大主流方向,小鹏都有相应布局和产品。对于一款产品, AI能力的全要素固然很重要,小鹏宣称在P7+上,正在逐步释放AI 续航、AI 底盘、AI 动力、AI 空调、AI 主动安全等方面的能力。这么多AI要素,背后需要寻求类似的支撑:模型和数据。
很多企业都买了算力卡和芯片,在芯片供应短缺过去之后,很多货又被退了回去。因为不会用,造成搭建出来的算力芯片闲置。
现在比较明确的是,端到端无法依靠单一模型。从算力到OS,到模型、数据、地图、仿真、标定,再到工程化,需要大量的投资、人力富集和工程经验。
何小鹏此前公开提出端到端的四部曲:
城区无图——端到端上车;
大模型参数量翻倍,打通智驾的断点(ETC、停车场门岗、交警现场指挥)——门到门智驾;
大模型参数量提升至5倍,实现L3驾驶(标志是百公里接管次数少于1次,实际操作中可能一周只接管一次);
部分场景实现无人驾驶(驾驶位上没人),即不要电子围栏的Robotaxi。
现在小鹏正处于从第一步向第二步迈进的过程中,小鹏下一阶段的OTA也许会实现“门到门”。
而眼下发布的P7+,宣称全系标配智驾,软件不收费、不订阅。其中,天玑5.4.0的XNGP支持“零速激活”,交付即可用,全国都能开。
何小鹏形容真实数据是“种子”,而做L4的公司都想用合成数据(真实数据不敷需求)。但L4现在面临很多虚幻、抖动、黑盒子的问题,但何小鹏预期解决速度将超乎想象。
其中很重要的支撑,一个是硬件。小鹏 搭建了2.51 EFLOPS 的 AI 算力储备。这其中包括与阿里云合作的扶摇智算中心,具备 600 FPLOPS 的算力储备,以及每年 35 亿的 AI 训练投入费用。
销量上来之后,小鹏采集真实数据的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其大模型现在每两天就迭代一次。这意味着P7+不断学习到新能力,根据用户习惯和环境做策略上的调整。不过,端到端是一个综合工程的组合,车多不意味着有效数据多。
依赖算力和数据,小鹏的智驾演进,已经从堆人力、堆场景、写规则,转变为运用数据飞轮体系去解决问题(主要是长尾场景),工作方式本身也是面向AI的。
而大多数厂家,还停留在上一个阶段。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嚷嚷投资大模型和算力搭建,但真正用的起来、用得好的屈指可数。
发布会上,何小鹏对AI的宣讲基本上是罗列方式。这个问题也许不适合面向公众,以简单的方式描述。只要公众能够感知到小鹏品牌的AI能力、进化的预期,也许就会认同其产品力与AI的捆绑关系。但这确实有一定的认知门槛。
空间配置体验三越级
相比而言,“越级”本身(即为什么品名带“+”)就很容易理解了。从M03就可以看出,解决纯电轿车的空间问题,小鹏的思路是做掀背式轿跑。P7+进一步做成“大掀背”。同时A柱前移、C柱后移,穹顶加高、电池做薄,
将后备箱和座舱空间连成一体。放倒后排,可以码放33个行李厢(2221升),实际上做成某种意义上的MPV的空间模式,但仍保有轿车的性能。
和一些合资搞主副驾区别安排相比,P7+全系后排角度可调、加热、通风、按摩全部安排,光是情绪价值就越级了。说后排平权,就实打实地来。
20.98万元的价格,让P7+注定成为30万以内最大空间、价格最亲民的轿跑。至于舒适性装备太多,这里也不列了,肯定比同级甚至更高一级的豪华车还要丰富、到位。
小鹏以AI为品牌标签,受到质疑的原因是销量缺乏说服力。虽然何小鹏将智驾投资比作“磨刀”,销量相当于“砍柴”。小鹏“磨刀”太久,投入也比较大,舆论不理解比较正常。现在初步见功,产品的AI属性已经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质,“磨刀”却仍在加大力度。
小鹏的目标是赢得超级马拉松的胜利,而不是看起跑的头几公里。放在从前,很容易被认做销量欠佳的托辞。有了销量托底,长期主义者的形象才能坐实,让市场对小鹏AI规划,也有了更多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P7+的发布,是小鹏发展承前启后之作。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