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秋凤
悄悄地回,正如悄悄的走。9月下旬,由门店报价信息判断,宝马已经重返价格战。满打满算,坚持了两个多月。宝马官方并没有像退出时那样,宣布“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而是不回应,试图将新动作降格为营销策略调整。宝马退出价格战的时候,奔驰和奥迪也跟着喊了两嗓子,但没有实际动作。
宝马重回价格战
不含进口车,宝马今年6-8月的销量为55631辆、48991辆和34875辆。9月份数据未出,估计比8月份还惨烈。8月(即退出的第一个完整月)销量环比降28.8%,同比降42%。创下了2021年以来单月销第二低(2022年4月销量32030辆),保价策略完败。
国内一个月30万元以上市场,大概就是不到40万辆的样子。中汽协所称的高端品牌,是指产品价格中位数在30万元以上的品牌。显然,这些品牌也生产30万元以下车型。而且实际成交价普遍低于“指导价”的时候,按品牌划分价位已经意义不大。再将一大堆新品牌中的高端产品纳入进来,大致仍是这个成交体量,只是孰进孰退的问题。
前几年,其中BBA每月大概稳定在6万辆以上,如今眼看着守不住。实际上,50-100万元这个区间,塌陷得更快。
BBA能保持这个体量,卖的是品牌溢价,或者说品牌价值加成。现在品牌价值缩水,就得降价保量。这个时候价格策略是不管用的,价不让了,就必须付出销量代价。宝马已经用两个月的销量损失试出来,自己的品牌价值还剩多少成色,也算努力过了。
新品扎堆9月的逻辑
很不巧,就在宝马玩“捉放曹”的9月份,正当这几年竞争烈度最高的一个月。不完全统计,当月有44款新车上市,其中全新款20款,年款15款,换代4款,加款5款。后三者创新度小于“全新”,加起来数量只比“全新”多一点。纯燃油车(无新能源版本)16款,占36.3%。和市场年底预期的渗透率格局差不多。
以前的车型推出的周期落脚点,一般是北上车展。至不济也是成都、广州车展。现在,车企不大考虑车展宣发加成,重点考虑短期经营目标和市场层面的需求节奏变化。放在9月份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在Q4抢一波订单,年底冲一把量。想达成这个目的,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上市即交付(期货需要比较强的品牌声望+宣发节奏);另一个是产能和供应链随时为不同的锁单局面有应对能力。
原来这两个能力只属于传统大厂,新势力是不行的。现在看,大家都有产能储备,供应链也都没问题,此前的供应短板基本都消弭了。
价值转移
2021年起持续两年的芯片危机,固然由于代工厂对低制程汽车芯片的判断出了问题,但更大的原因是,这些代工厂主要的利润来自消费芯片,车企不算优先保供的大客户。这其实也彰显了汽车价值转移的态势,此前未被主机厂重视的上游环节,卡了主机厂两年脖子。
那两年,主机厂都有派高管堵着芯片和Tier1供应商大门要货的痛苦经历,甚至成立了保供专班。
自那以后,主机厂就加大了关键技术环节的生产控制。即便如此,宁德时代等大供应商赚的钱,已经是上汽集团利润的3.45倍。价值分配权沿着供应链向上迁移的势头,不可逆转。现在的情况是,越往上游,利润率越高。部分原材料供应商毛利率超过80%。以前也是上游毛利率高于下游,这不过没这么夸张。
利润向上游转移,迫使整车厂和大电池供应商向上游投资,目的是保供和平衡毛利率。但投资需要巨量现金流。因此大厂的自由现金流(经营现金流-资本支出)很多时候看着和小厂差不多,实际上两者的投资能力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这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垂直整合。
从半年报来看,国内主机厂大多数利润往下走,除了少数厂家,整个市场赚钱效应还在,只不过分配方案变了。以前的价值分配由主机厂主导,主机厂也将最肥的一块肉留给自己。如今,新能源为驱动的利润转移,沿着供应链逆向传导。主机厂如果对新技术认知没到位,投资不够,很难像以往那样占得先机。
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新技术呈现出快速扩散的时候,谁跟不上节奏,谁就保不住地盘;保不住地盘,现金流就捉襟见肘(盈亏暂时不重要);而现金流不行,就没能力向上投资、向研发投资,其结果是愈加跟不上市场节奏。这就陷入了失败螺旋。
投资空白囿于认知
至于BBA,因为历史积累的血条太厚,投资能力仍然在线。今年大众、宝马在华都有大项目投资(也和本土生产的糟糕局面有关),大众在中国重点投资了新能源产能和供应链,以及软件业务。宝马则主要投资产能。两者的投资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看到效果,而现在的局面,则是数年前投资的反映。
具体而言,合资投资的新能源,绝大多数都是纯电。他们看不到如今带油箱的新能源增速远远超过纯电吗(8月份插混/增程同比绝对增量为纯电3.36倍)?当然看到了,但是其几年前对插混专用发动机/增程器、插混变速传动、全车智能热管理系统等投资,基本空白。因此现在面对插混/增程的高速扩张只能干瞪眼。
有的时候不是因为没钱投,而是被既定路线左右了看法,就是常说的保守派。大众中国前CEO冯思翰在2022年说增程是“最糟糕的方案”。但市场证明,中大型和全尺寸SUV,使用增程方案,其产品力被市场认可。理想、问界抢的都是BBA的地盘。这是相当痛的教训。
增程的优势很清晰:不受电池容量制约的纯电体验。而增程特有的毛病,比如增程器介入后的NVH变差、馈电功率掉的太多、能量转换损失等问题,都已经在工程上得到改善性解决。再依靠智能化和堆装备,这一波打得跨国品牌措手不及。
有意思的是,这种局面至少持续两年了,迄今仍未看到跨国品牌有改弦更张的迹象。
现状远非稳态
9月份,合资车企发的新车11款,刚好占市场25%。而合资销量的市占率则占33.1%(8月份数据)。这明摆着,合资的新车种类,已经弱于其市场份额(销量背离更多),这也喻示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趋势。合资与自主的四六开肯定稳不住,三七开也不是终点。其稳态可能是今天很难想象的一九开,为时2、3年。
时至今日,宝马主力车型, 依次仍是3系、5系、X3、X1;奔驰则是GLC、E、C;奥迪A6L、Q5L、A4L,都是老面孔。市场往往对宝马i7、i3指导价和成交价的惊人价差津津乐道,这也反映了其新能源竞争力仍未被市场认可。
BBA已经是相对能建立稳固防守的品牌。合资的新能源渗透率仅为6%,可以想见丢了多少地盘。王传福说比亚迪在20万元以下市场“有定价权”。事实证明没吹牛,每每比亚迪发招,各家接招。豪华品牌以往BBA有定价权的局面已经倾覆,所谓一线豪华的概念也被模糊。可能还需要几年,才能产生新的、更具统治力的一线豪华品牌。在此过程中,是残酷的出清过程。
这种情况下,不管什么商务政策和价格策略,都难以弥补品牌价值的磨损。企业的商业循环(经营收益再投资过程)过程中,战略方向的改变,首在认知改变。否则就显得策略与现实格格不入。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