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看外资车企加大中国投资的新逻辑
最新动态
看外资车企加大中国投资的新逻辑
2024-09-245

近日,商务部在外商投资促进专题发布会上发布《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4》《中国外商投资指引(2024版)》《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24》(以下统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1.13万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数量创近5年新高。今年1至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3.2万家,同比增长11.4%,延续了2023年以来的较快增长态势。

汽车领域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但外资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从整车到零部件企业仍在加大对中国的投入,这充分表明中国市场充满吸引力。另外,从投资布局的内容来看,外资在中国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在中国研发并以中国研发成果反哺全球成为主流,一改之前在国外生产在中国销售的投资逻辑。
01
整车企业投资力度加大

近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宣布,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进一步丰富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的本土化产品阵容。在奔驰加码投资中国之前,大众汽车在今年4月就宣布投资中国25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86元),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与创新中心。有数据统计,从2014年至2023年,奔驰携手合作伙伴在华投资超过1000亿元。截至目前,大众汽车围绕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在华投入至少超过700亿元。同样是4月,宝马也宣布,向沈阳生产基地投资200亿元,用于沈阳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为2026年启动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奠定基础。短短数月之间,德国三大车企相继在华投资超过530亿元。此外,宝马集团还斥资100亿元打造了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该项目计划于2026年在沈阳投产。

德国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在汽车领域的直接投资中,中国占到29%。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创历史新高,达73亿欧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投资额。其中一季度25亿欧元,二季度48亿欧元,呈现持续增长之势。

与此同时,日系车企也在持续加大对中国的布局。今年7月,本田中国和日产中国宣布关闭在中国的部分生产线并降低在华燃油车产能的同时,谋划向电动化转型。其中,本田汽车投资建设两家新电动汽车生产工厂,东风本田在建的新能源工厂计划在2024年9月运营,广汽本田在建的新能源生产线将在2024年11月投产。两家新能源汽车工厂投产后,本田中国预计恢复产能至144万辆。同时,本田计划到2027年向中国市场投放10款纯电动汽车,到2030年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提高至80万辆。

持续投资深耕中国市场,已经是跨国车企巨头的一种战略选择。“中国市场是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我们电动化转型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强调。

“在欧美等经济体经济景气度及全球跨境投资都在下降的形势下,中国吸引外资依然向好。”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认为,由德系、日系头部车企持续投资中国的现实情况看,汽车业的外商投资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和较高质量,这也符合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向也在发生转变,由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外资来者不拒,到如今更多是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这一转变不仅将使跨国车企从中受益,也对我国经济高水平发展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汽车集团在考虑关闭德国工厂以节约成本的同时,却在持续加码投资中国。对此,浙江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院研究员陆安程认为:“作为身处市场竞争一线的大众汽车等跨国车企巨头最清楚真正的市场在哪里,这是其作出决策的核心依据。”在陆安程看来,跨国车企的投资决策的内在逻辑往往是“市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与当今世界各大汽车市场比较,以及数十年扎根中国市场的事实也使大众汽车相信,持续投资中国才是面向未来的最好选择。其实,很多跨国车企之所以选择不断投资深耕中国市场,其内在逻辑都是一致的。这一事实,也让“外资逃离中国”的谬论不攻自破。
02
供应链企业持续加码

不仅外资整车企业在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产业链企业也在持续投资中国。

8月20日,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专用工厂(一期)在北京投产,项目主体由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FCTS)及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FCRD)构成,主要承载以丰田技术为基础的氢燃料电池堆及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功能。这也是北京市在氢能领域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之一。其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生产一期年产能可达1万台,二期项目预计于2026年开工。

更早的今年3月,镁光科技在西安投资43亿元,建设汽车芯片封装测试新厂房,预计2025年投产。同月,LG新能源在华追加投资近58亿元,在南京建设LG锂电池项目,主要涉及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早在2018年,LG新能源便落户南京,当时的项目总投资就达33亿美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7.09元),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生产与销售。2023年,LG新能源加码投资南京,部署新增项目,为通用汽车生产专属动力电池。尽管投资额没有公开,但新增项目计划新增年销售额约达40亿元。

据统计,截至9月初,今年至少有十多家外资汽车产业链企业在华投建新项目,包括舍弗勒、采埃孚、大陆集团、麦格纳、法雷奥、奥托立夫等。其中,埃克森美孚计划投资100亿元,在惠州建设乙烯项目。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一体化技术中心已经正式启用,总投资约为100亿欧元,这也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普利司通(中国)宣布,将继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预计未来3年内投入约5.62亿元,今年向普利司通(无锡)轮胎有限公司投资2600万美元扩大工厂生产。

“从清洁能源到新能源再到传统汽车,外资汽车供应链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领域覆盖广泛,规模较大。”陆安程认为,外资汽车供应链企业投资的背后是市场需求的驱动。这些企业投资中国的动机基本一致,即中国市场不仅有自主车企,也有合资车企和外资企业,对相关零部件、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且市场潜力巨大。即使零部件产品从中国出口,渠道也是畅通的。“外资供应链企业正是看重于此,才在中国市场持续增加投资。”他说。

华东汽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林澍文同样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对新材料、新技术有着不同以往的更大需求,这也吸引更多外资供应链企业进行相关材料的优化及创新。例如,巴斯夫在广东生产的工程塑料及聚氨酯(TPU)材料,在汽车的内外饰、汽车外壳及零部件、挡风玻璃粘合、轮胎制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丰田在中国生产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电堆技术,是目前世界上体积功率密度最高的产品之一。“应该说,这不仅仅是外资投资中国,也是中国供应链市场迈向全球化的标志之一。”林澍文说。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内在需求,已经在外资汽车供应链企业中形成了虹吸效应和集聚效应。”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认为。在中国供应链全球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外资零部件企业已经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中国市场红利的共享者。
03
中国市场释放更强吸引力

“中国的政策、人才、资金等支持,助推了项目落地投产。”丰田燃料电池项目负责人表示,从上到下的政策赋能,更具活力的市场,传递出中国市场稳定、持续、透明的信号,进一步坚定了全球汽车行业巨头在华投资的信心。

“外资汽车企业正掀起新一轮投资中国的热潮,表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及中国汽车市场依然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在陆安程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优化外商投资政策,增强了对外资车企的吸引力。9月8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对外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中,删除了制造业领域仅剩的2条限制措施,从而使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汽车行业自2022年起,就已经全部取消了对外资准入的限制。不仅如此,国内政策一直在加码支持外商投资,去年8月,《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发布,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等六方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与此同时,国内多地也在出台鼓励外商投资相关政策,大力吸引外商落地。比如,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广东省进一步加大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力度的专项实施方案》等政策,给跨国车企在华投资发展吃下“定心丸”,也吸引了更多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来华投资。

“中国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市场,中国汽车业正在转型升级,加上良好的政策及营商环境,使中国对外资车企有着更大吸引力。”在白明看来,之前外资车企投资中国更多是看中较低的劳动力资源成本,如今则更多是希望与不断向上的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以碰撞出新的火花。而且,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支持下,国内的自贸区、国家级新区、开发区、高新区等都是高水平吸引外资的载体,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给外资车企提供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国民待遇,进一步提升了对外资车企的吸引力。

尽管一些外资车企近年来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出现下滑,但仍没挡住奔驰、宝马、大众等跨国车企加码投资中国。分析原因,林澍文认为,中国已经成为汽车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市场,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几乎所有头脑清醒的跨国车企都承认这一点。“尽管如今在中国市场赚钱越来越难,但如果撤出中国市场,短期内虽然可以保持企业正常运营,但长期看,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短板将不断凸显。闭门造车将加大企业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林澍文说。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在全球占比接近60%,动力电池产量在全球占比也近60%,且在电机、电控、常规汽车芯片、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都已经拥有了先发优势。“中国在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现阶段几乎没有替代者。”林澍文认为,这也是大众汽车之所以要连续在中国投入巨资,将中国作为其转型汽车电动化的重要基地之一的原因所在。在汽车行业,一旦将新能源汽车技术、零部件规模聚集起来,就很容易形成领先的供应链及成本优势。这是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现状,也是能够吸引和凝聚外资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同时,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人,到2035年这一群体将达到8亿人。这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汽车市场这些难以比拟的优势和投资便利条件,都吸引着外资车企持续投资中国。”郎学红表示,跨国车企巨资投向中国的事实,展现了跨国车企对中国发展环境的持续看好。
04
“立足中国、反哺全球”  投资逻辑出现新变化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中国研发并以中国研发成果反哺全球正成为外资车企在中国新的投资逻辑。

“外资车企投资中国一个显著的新变化就是,正在从‘在中国、为中国’,转向‘立足中国、反哺全球’。”林澍文认为,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投资中国,都更加倾向于将中国作为研发中心,在中国研发,并将在中国的研发成果反哺全球。

比如,在奔驰最近的投资计划中,奔驰长轴距GLE SUV新车型首次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将提供中国专属的先进智能科技和舒适体验。据了解,目前,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已发展成为德国以外覆盖领域最全面的研发网络,有超过2000名研发专家,中国优秀的人才资源成为其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

宝马中国的研发和设计团队也正在深度参与其新世代车型的开发,以及核心技术的融合创新工作。至今,宝马在华研发团队人数已经增长3倍,目前有超过3000名研发及数字化人才。而且宝马一直在不断提升中国本土研发实力,如最新一代BMW操作系统中70%的功能都是由中国本地数字化团队打造的。中国研发团队的任务,也包括把前沿科技如大语言模型等应用到将来的新车型上。“中国是前景所在,也是宝马集团全球最大市场。”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

同样,大众汽车投资中国25亿欧元,也将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同时加速与小鹏汽车的研发合作。2023年7月,大众汽车投资7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获取4.99%的股权和一名董事观察员席位,双方计划基于小鹏汽车的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联合开发两款B级纯电动车型。也会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将小鹏的先进科技应用于在中国生产的大众汽车品牌电动车型上。近日,据称已经有数百名大众汽车工程师进入小鹏汽车总部办公。

在日产的计划中,2026年底前东风日产将投放7款全新的新能源产品,同时也将拓展出口业务,第一步出口目标为10万辆,并准备在未来3年内投资超过100亿元用于在中国的研发,研发团队规模将从现有的1600人扩充至4000人。

分析立足中国研发,反哺全球市场的原因,陆安程认为,首先是因为中国本土有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相对领先的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开发,不仅更容易获得或创造更新的成果,也有利于降本增效。其次,中国汽车市场有较为领先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外资车企在中国研发的智能电动汽车新产品如果能在中国市场获得认可、验证和接受,那么走向全球就会更容易。

郎学红认为,这是一种外资车企通过投资中国车企“以技术换市场”的做法,即外资车企以全球市场的渠道资源优势来换取中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数十年前,中国车企与外资车企合资,也曾是“以技术换市场”,但如今的角色互换了。

“中国汽车行业不仅具备先进技术优势,也有人才资源优势。”陆安程认为,外资车企投资中国,不仅更容易找到共同研发的合作伙伴,也能在中国市场找到行业一流人才的支持。如今,中国车企正依靠自主创新技术,从以往的“世界工厂”向制造业价值链的上游攀升,成为设计中心、研发中心的主导角色,并以人才与技术优势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中的“领跑者”。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外资车企才能更加看重中国市场。

“调查表明,大多数外资车企都认为,下一个投资目标还是中国。”林澍文说。

文:赵建国 编辑:孙焕玉 版式:李沛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