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秋凤空间 | 吉利台州宣言,铺摊子改为练内功
最新动态
秋凤空间 | 吉利台州宣言,铺摊子改为练内功
2024-09-235

作者 | 王秋凤





9月20日,在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现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吉利创始人李书福给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讲课(书福公开课)的时候,出人意料地发布了“台州宣言”。


虽然没有任何铺垫,场合和宣布的方式看起来都经过精心选择,也符合李书福本人重视人才和年轻一代教育的倡导。和一般意义上的战略规划不同,“台州宣言”没有市场、销量、技术具体的目标,重点在于明确吉利下一步的战略行为。



调整的内外部动因


官方措辞为集团将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聚焦汽车主业,布局科技生态,提升竞争力,稳中求进,推动“让世界充满吉利”的企业使命早日实现。


乍听上去比较务虚。但只要稍加揣摩不难发现,吉利正在谋求战略风格的切换。大张旗鼓的品牌和业务种类的圈地式扩张告一段落了。在这段长达17年的“第二发育阶段”,增长固然非常快速,地盘扩张得也很快,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需要稳一下节奏,梳理和整合内部资源,提升效率和效益。吉利的硬实力已经足够强,到更重视发展软实力的阶段了。虽然下一阶段很难有前些年那样波澜壮阔的增长,但吉利仍然希望继续保持业务上升势头。那么就必须做出调整,打出提前量。


以2011年成功收购沃尔沃为起点,到这几年向新能源业务加速的过程中,吉利积累出不少新能力。吉利的策略是迅速成立专班、项目团队和子品牌,抢地盘、抢商机。主打不争论,干了再说。



这些策略为吉利达到今天的体量和收益,立下了大功劳。而现在的国内外市场形势,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国内市场总盘子扩张变得微弱。新能源仍在快速增长,但重点从纯电转向带油箱的新能源。合资在这一轮抢椅子游戏中,整体上处于被打懵的状态。到今天仍未能建立巩固的退守防线。


海外市场增长更快。但是,欧美市场正在竖墙。虽然具体措施不同,但高购买力的10亿人市场,商机正在消退。如今投入重资产的机会仍然存在,但风险变高。


沿着“一带一路”的新需求,增速也开始走平。而新能源出口整体将很快掉头向下。无论国内还是海外,“跑马占荒”不大可能了,要精耕细作。这就要求将手中的工具和能力更充分地运用。


内外环境变化,共同要求吉利发起新战略。穿透官方宣言,重点就是两条:一个是做人的工作,即收拢队伍,重新列队出发;另一个是整合资源,尽量取消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部分。


吉利这些年,通过收购、参股、合作、衍生、技术授权、创业孵化,运作出十几个品牌。这些品牌,当初设计上固然大体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和区域市场,或者应对某个战略方向,但它们各自发展的结果,赛马机制可能搞过头了。必须要解决资源可能存在的浪费问题,动手调管理架构、梳理简并业务关系,厘清股权架构设计,这必然导致一系列高层和中层人事变化。



品牌梳理,带动内部资源整合


吉利旗下品牌数量众说纷纭,官网列明的11个。如果不考虑一些已经事实上停止运营的品牌,应该有14个。其中乘用车11个,商用车3个。


如果按照对吉利控股的重要程度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档次:


第一档:沃尔沃、吉利、极氪,这三个牌子对集团而言是战略级的。


第二档:领克、路特斯、宝腾、Smart、极星,这些品牌要么是收购得来,要么是战略级收购衍生出来的品牌。对集团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潜在战略意义。


第三档:睿蓝、英伦、雷达(皮卡),这些品牌针对的是某个细分市场或者区域市场,对集团经营的价值,尚需时间验证。


第四档:远程、汉马、欧玲,这些商用车品牌,分别对应甲醇、氢能、轻货方向。


这里面还需要解释一下,乘用车市场比较熟知的银河、几何、帝豪、中国星等,都归属吉利品牌之下,算是非独立子品牌或者车系。而瞄准B级市场的枫叶,归属于专注换电的睿蓝品牌下。知豆、全球鹰等品牌,经营状况和业务前景都不明确。


极越虽然由吉利控股,但其本质是合作品牌,吉利同时担纲平台技术授权方和代工方。而吉利参股的戴姆勒、雷诺、阿斯顿·马丁等品牌,当然不能算作吉利旗下。



吉利品牌序列的复杂度,已经超过了大众、通用和斯特兰蒂斯。后三者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兼并和收购,大多数品牌都非自创,这是和吉利的区别。而且,在任何历史时期,这些跨国品牌都未同时运营这么多的子品牌。


吉利的子品牌当中,独立性强、经营活跃,集团倾注了战略资源的,限于第一档。其他品牌没有那么强的独立性,但都有自己的经营架构、考核KPI,这和国内其他集团子品牌大多只拥有营销团队,研产体系依赖集团,有很大的不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吉利的品牌架构,有点像“联邦制”(大众和斯特兰蒂斯基于历史原因也有),和“单一制”(比如收回腾势股权的比亚迪)相对应。


吉利现在的感觉,联邦制走得太远,集团需要上收一部分资源重新分配。如果研产资源还能复用和共享的话,对于子品牌来说,营销资源基本上就是零和游戏。这也预示着一些分不到太多资源的牌子,要归并或者取消,相关岗位要裁撤,有些品牌的管理层可能要做好心理准备。


当然,除了吉利母品牌,极氪、沃尔沃在集团的地位、资源和独立性,都稳如泰山。只会强化、不会削弱。


而路特斯代表吉利向高端纯电跑车探索的战略需求,虽然注定不会有太大的量可以走,未来也将强化。


可以做点不负责任的猜测,调整的重点,可能在于梳理领克、银河(吉利二级子品牌)和极氪的协同性。



品牌梳理重点


极氪定位中高端,主打20万元以上。虽然经营上暂时亏损,但品牌上攻向来代表集团的战略进取心,这一块也不会动。银河在10-20万元,主要和比亚迪的混动产品对抗。领克在15-25万区间,本来是从燃油向混动转,但去年底领克销售副总穆军说过,领克在2024年会有纯电。果然,今年秋季领克跑到哥德堡预热之后,在9月5日领克Z10上市,价格区间在20-30万元。这就打破了价格区间、动力方案和对中高端细分市场的一系列默契。


吉利的内部竞争其实也很激烈的。任何集团内的子品牌之间,势力范围都不可能泾渭分明。内部竞争当然也有好处,现在,这些品牌谱系之间,市场、品牌和产品定位,都交叉得有点过了,消费者很容易陷入选择恐惧症。吉利集团高层自己评估的结果,恐怕需要平衡一下,必须以集团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前景为依归。


话虽如此,集团几位高管,比如安聪慧、冯擎峰等也都兼任子品牌CEO,本是各企业常规安排,但毕竟在其位谋其政。内部协调过程中,不仅需要李书福来定调定规则,还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内部架构中间重新厘定资源共享和分配方案。


而内部架构这么复杂,是集团发展过程的反映,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相比品牌,业务方向上“定标”比较容易厘清。一个重点是重新将内燃机研发提到战略高度上来,为了应对海外纯电需求退潮和国内混动需求快速增长,而且还判断这段时期不会太短,不能再简单称其为“过渡时期”,因此值得加大投入。


商用车在这一轮调整中提升了地位,但恐怕暂时仍限于技术探索,商业投入不会高。虽然有消息称吉利有意发展甲醇氢能的商用车,但如果投入战略级资源,就和吉利资源整合的大方向相悖。因此可以猜测,吉利不会像专门做商用车的企业那样,高强度投入氢产业链(甲醇和氨都属于“泛氢”路线)。



原则上,在一段时间内吉利不会新投入产线扩张了,重要的是将目前手头这些资源用好。海外业务增速仍比较高,吉利估计也是立足于国内生产做大贸,海外投入重资产应该是趋于谨慎了。


今年吉利上调了销量和出口目标,手上握有400多亿元现金流(截止6月底),在一片大好形势下进行战略调整,至少表明吉利集团管理层还是非常清醒的。主动调总比被动改,操作余裕要大得多。





 E N D   -


作者简介

王秋凤,先后就职于《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平面媒体,搜狐汽车新闻中心、腾讯汽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前北汽极狐汽车总裁,现任快手汽车负责人,中国汽车记协常务理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