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秋凤空间 | 豪华车市场的新局面与旧规律
最新动态
秋凤空间 | 豪华车市场的新局面与旧规律
2024-09-137

作者 | 王秋凤



汽车市场内卷加剧,豪华车怎么样了?




9月9日和10日,乘联会和中汽协分别发布8月份汽车市场数据。数据表明,今年迄今的豪华车市场,是群雄并起的时期,一线品牌不再具有统治力。


很多人都将“统治力”理解为单纯的销量优势,这固然是其中一个标准,但更重要的是“定价权”。以前一线有定价权,其主力级别的产品推出后,对手纷纷围绕其价格区间推出竞品。国内创业品牌的崛起,彻底搅乱了这个市场,也让传统一线二线的划分方式显得有点过时。


但豪华车的品牌价值规律,并非随着竞争烈度提升而漂移,反而显示出强大的惯性。这些惯性基于市场规律和价值需求产生,比技术的变迁更持久。


定价权之鹿,天下共逐之


中汽协口径,今年1-8月,国内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305.5万辆,占据乘用车国内销量(剔除出口部分)的23.5%。而乘联会则表示,豪华品牌在上半年的市场份额为13.6%。虽数据周期不同,但两者相差近乎一倍,对同一组对象而言显然是不可能的。



原因在于,乘联会对豪华品牌的范围圈定得非常明确,就是10家跨国品牌(奔驰、宝马、奥迪、凯迪拉克、捷豹、路虎、沃尔沃、英菲尼迪、讴歌、特斯拉),而中汽协所称的“高端品牌”,则包括名义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产品。现在价格变动太频繁了,范围变得不大确定。但可以粗略地算出,跨国豪华和中国高端品牌的地盘比例,大致是1.4:1的样子。


这个实力对比之下,前者是很难拿到定价权的。


市场价格战一波又一波,2023年3月虽然喊得很凶,但当时合资的折扣率大概在13%左右,而如今到了22%,也是近乎一倍的差距。豪华车板块则从15%到24%,总是略高于大盘。这本身也印证了豪车品牌正在整体丢失定价权。因此豪车市场价格,则由强势品牌打默契牌,逐渐转向“市场公允价格”。



操弄价格者行之不远


缺少一锤定音的强势方,貌似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最起码价格是实实在在打下来了。但实际上未必。一个频频降价,多次背刺老车主的品牌,是很难得到长期信任的。毕竟谁都不愿意扮演一个“早下手一周就买贵了”的冤大头角色。


虽然大家都明白现在无论什么车,都是消费品,而非投资标的,隔上一年半载推出新品价格走低,还是能接受的。但是半年推好几代产品,物理层面的产品力(排除软件OTA这种迭代),不可能有如此之高的更新频率,这违反了整车产品开发的客观规律。实际上大家都懂,不过是借着新品的名头变相降价而已。新车主固然欣喜省了点支出,但老车主难免受伤。理性一点的新车主也明白,车到手的那一刻起,自己也是老车主了,也就拥有了“韭菜”潜质。


价格频繁变动本身,就说明品牌方无意作“长期主义者”,都是把当期业绩和眼下的地盘看得比品牌价值要重要。品牌方秉持这样的价值观,自然也会在其他方面体现出来。比如答应的配置,提车时缩水。承诺的维保服务,客户使用时发现有隐藏“彩蛋”。说客气一点,这叫急功急利,竭泽而渔;说的不客气,就是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无论哪种,长期看都很难培育出豪华品牌。市场上,新钱瞧不起老钱,觉得后者保守、新技术上得慢;老钱瞧不起新钱,觉得后者像暴发户,喜欢耍的客户团团转,嘴里喊着品牌第一,实际上视品牌价值为草芥。


这下子,客户有的选了。



豪华品牌必然是长期主义者


如果单纯成交价格就能圈定“豪华”、“高端”,而弃质量、售后服务、品牌影响力于不顾,大概率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时一地背景下也许得计,长期看“哈耶克之手”会自动规正短期行为,即便监管消极出手的话。虽然哈耶克在如今中国社媒上广受嘲讽,但在单纯市场背景下,其理论仍能有效解释很多宏观甚至微观市场现象。


为什么拉长时间看,“长期主义者”会赢,就是因为时间本身就是绝佳的“大过滤器”。能活下来的,就算有短期行为,也会行为长期化、体面化。


从这一角度,价格战无论多么激烈,看上去没完没了,但其结果注定是战术性的,恶化各家损益表之外,清除了弱势品牌。但珍视品牌价值者,绝大部分仍继续存续。只要看这几年新品牌倒得多,还是老品牌倒得多,就知道前者仍是高风险低成功率的生意。



豪华的认知惯性仍然强大


不可否认,新势力崛起后,“豪华”又被重构的可能。新晋品牌缺乏历史和品牌文化,能打的牌就是技术。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很容易演变为技术至上,技术等同于“豪华”的概念“换头术”。


豪车很少强调性能,但技术和性能一直是豪华品牌的“价值锚”。在新能源时代,技术的内涵改变了,动力为核心的技术资产让位于数字化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包括用算力解决机械控制的问题)。


但是这些技术,扩散速度比燃油车动力技术更快更普及。以至于技术本身带来的品牌价值增益,被低估了。大家一窝蜂上智能技术,但给品牌辨识度提供的助力有负期待。在一大票新势力狂卷营销的氛围下,任何惊世骇俗的词汇,都有贬值的倾向。


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对豪华产品的期待,安全、舒适、便利、情绪价值、社交价值依次降序排列。而技术做得好,有能力影响前三项。后两者需要市场形象得到广泛认可。这方面,“老钱”表现要优秀得多。辅助设计工具和方法的扩散,已经足够充分。但就算是新品牌,不是被人诟病外观抄袭,就是以挖某个知名品牌的首席设计师为宣传点,这其实也是市场的本能反应。


中国市场足够大,消费梯次和差异化足够多。消费者的认知差异也巨大。有部分消费者已经走到愉悦自己、从体验中评判品牌溢价(;另一部分消费者则沉迷于社交价值,就是熟人圈投来的赞许(哪怕只是预期)驱动购买欲望;还有一些消费者就看堆料诚意,上足了装备和智能技术就可以。



这里面没有高下之分。要同时满足以上人群的诉求,足以令品牌设计部门心力交瘁。他们做出多种尝试,以期在堆料的基础上产生独特的、基于体验的调性。如此多元且相差巨大的要求,也只能给豪华车设计留出难度空前的作业。这也是老钱的优势。


这样一来,仍旧回到品牌价值营造这个问题上来。历史传承、品牌故事、氛围塑造、外观辨识度,品牌力的认知惯性,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持久得多。


把功能性的基底之上,将产品与某种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是所有奢侈品的手段。在探求新路线的过程中,给出的阶段性答案是产品、生态和体验,这也符合市场逻辑。豪华必然堆料、必然有高性能,但要以客户感受的方式给出来,这样才有高级感和区隔度。


在基础功能(位移和安全)、进阶功能(科技和品质体验)都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必然诉诸某种氛围的定调,以及兑现自我期许的满足感。很多人认为这些诉求很虚,但这的确是人在吃饱喝足之后可能产生的高阶意愿。一旦消费者的思考进入这个逻辑链路,也就证明豪华品牌的价值规律仍然有效。


结 语


在这场长期主义的价值战中,与大众化品牌相比,豪华汽车品牌应具有对抗周期影响的长期投资价值。价格战中,渠道最先受到影响,利润被挤压后,服务品质可能变差,进而导致豪华品牌价值缩水、产品溢价能力降低。主机厂应调低短期收益期待,着力保护渠道,对消费者释放稳定预期信号。


豪华品牌需要关注的,并非价格战等短期手段打赢“商战”,而是通过合理定价、精准营销创新、精细化服务升级、以及回归理性匹配定位的销量,让消费者关注重点从价格回归品牌价值。






 E N D   -


作者简介

王秋凤,先后就职于《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平面媒体,搜狐汽车新闻中心、腾讯汽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前北汽极狐汽车总裁,现任快手汽车负责人,中国汽车记协常务理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