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苹果华为掀起的“造芯潮”,从手机涌向了汽车
最新动态
苹果华为掀起的“造芯潮”,从手机涌向了汽车
2024-09-123


记者|阮希琼

图片来源|企业官方、包图网


在科技舞台之上,苹果与华为之间的较量从未止息。

9月10日,苹果与华为同时在这一天举办新品发布会,这场巅峰对决成为了科技圈万众瞩目的焦点。

相比于华为Mate X的三折叠设计,苹果iPhone 16似乎创新点并不多,市场反应也更为冷淡。不过,作为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苹果底层AI芯片的升级,其实很值得关注。



作为高端手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苹果与华为都是自研芯片的代表。自华为被制裁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厂商纷纷踏上了自研芯片的征途。



显然,这场王者之争,芯片是核心因子。而如今的汽车市场,如同几年前的智能手机市场,浩浩荡荡的“造芯潮”奔涌而来。

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吉利、比亚迪,都在自研智驾芯片,试图将更多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车企能否自研智驾芯片,成为了新的赛点。

但是,边界在哪里?真的有必要自研吗?



牌桌上的人变了


“国际芯片厂商巨头底层的东西并不会开放,在路测中,发现问题反馈过去,光是抓BUG就需要1个星期时间。等问题解决了,1个月都过去了。1个BUG,1200美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曾向《上海汽车报》记者透露。

可见,在芯片上,业内苦国际巨头“卡脖子”久矣。

车企亲自下场自研芯片好处颇多,上面提到的“卡脖子”问题只是一个方面。现在,很多车企强调全栈自研,但自研的算法匹配通用芯片,算法优势就发挥不出来。而通过自研芯片,车企就能基于算法架构设计芯片架构,从而完美适配自家智驾系统与硬件,还能拓宽自己的“护城河”。

2019年,特斯拉自研的FSD芯片正式推出,开始批量生产装车,由此降低了对于英伟达的依赖,也由此成为车企自研智驾芯片的先行者。

有了特斯拉带头,国内车企,特别是新势力企业开始前仆后继地跟上了。比如,小鹏的“图灵”智驾芯片、蔚来的“神玑NX9031”5纳米自动驾驶芯片、理想的“舒马赫”智驾芯片等。



即使没有自研芯片,不少主机厂也开始与芯片厂商深度绑定。比如,上汽、比亚迪、广汽、长城汽车、一汽红旗纷纷选择和地平线深度绑定。



显然,新的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主机厂开始绕过Tier 1,直接去找芯片设计厂商,或者直接下场参与芯片设计的研发流程。现在,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自动驾驶算法供应商、芯片供应商,大家都坐到了“一张牌桌上”。


国内只是开了一个头


车企自研芯片的门槛很高,但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

所谓车企自研,就是自己设计芯片,相当于画图纸,生产制造依然是交由下游公司的。而我国的高算力芯片被“卡脖子”,实际上并不是卡在设计上。

“其实,我们国内很多芯片企业只是芯片设计企业,下游的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都不是自己做的。在验证时,芯片出问题了,根本没有能力定位问题出在哪里,因为有可能是设计问题,也有可能是生产和封装有问题。这也导致芯片设计出来了,但很难真正量产上车。”有业内人士表示。

从目前各大国内车企的“造芯”进程表来看,普遍在2021-2022年组建团队开始研发,2024年则成为流片元年。



所谓“流片”,是指将设计好的芯片方案交给芯片制造厂进行试生产,生产一小部分样品进行测试,若测试通过,则按照这个设计进行大规模生产。你可以理解为样车下线。

但其实,这些芯片在实现量产装车之前,需要跨越数座大山。“真正的难点是量产上车。现在,国内的大算力SoC芯片只能说刚刚开了个头,芯片基本上有了,但还有大量的验证测试。”该业内人士表示。


有必要自研吗?


事实上,车企自研芯片也面临较大争议。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入和产出不一定能成正比。自研智驾芯片投入大、周期长、风险不可控,这是车企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且短期内会对现金流造成一定的冲击。以智驾芯片公司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为例,两者均处于巨额亏损中,2023年经营亏损分别为20.31亿元和12.54亿元。



蔚来CEO李斌一直坚持自研芯片这条路,他将蔚来造芯总结为“短期是投入,长期是利润”。在李斌看来,“芯片的研发费用高,但只要量产了,单价就会便宜。”

但是,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质疑,便宜的前提是形成规模效应,特斯拉自己造芯是因为销量够大,国内大部分车企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很难产生价值。所以,并非所有车企都适合自研智驾芯片这条路。

况且,在智驾芯片市场,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已经显现出垄断态势。最新的“Drive Thor”芯片算力更是强得可怕,达到了2000TOPS,是特斯拉FSD芯片的14倍。


英伟达Drive Thor芯片


对于车企来说,要自研芯片,如果规模上不来、成本下不去,又没有在性能上实现新的突破,那么很有可能面临随时被淘汰的风险。

在智能手机领域,OPPO就是典型的案例。2019年,OPPO加入了“造芯”突围赛,并将造芯计划命名为“马里亚纳计划”,然而这个耗费百亿元的芯片计划却在一夜之间坍塌。2023年5月,OPPO正式宣布关停旗下芯片设计公司哲库科技(ZEKU)业务,近3000名员工就地解散。

对车企来说也是一样的。零跑汽车曾自研并推出过凌芯01芯片,算力仅有4TOPS,远低于市场需求。之后,零跑汽车悄然停止了对芯片的研发投入,在最新推出的零跑C10上,已换用了英伟达Orin X芯片。

可见,每家车企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自研“边界”的划定上,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与优势,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扩张。

目前,在这场“造芯”浪潮中,热情最高涨的是新势力车企,似乎都急于拿出自己的芯片,但也仅仅停留在“我拿出了芯片”。或许,比起更为长远的降本、打造差异化等优势,自研芯片给他们带来的,更多是品牌形象的提升,以及吸引资本投资。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