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秋凤空间 | 大众“声称”本土关厂的台前幕后
最新动态
秋凤空间 | 大众“声称”本土关厂的台前幕后
2024-09-092

?

?

作者 | 王秋凤




9月2日,大众汽车突然释放了打算关闭本土两家工厂(一家整车、一家零部件厂)的想法,就迅速登上欧洲各大媒体头条。9月4日的沟通会上,工人挥舞的旗杆,几乎捅到高层的鼻子底下。这将是大众1937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关闭本土工厂。大众曾在1988年关闭过宾夕法尼亚的工厂,但那毕竟是在美国。


关厂的两个理由


关闭工厂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大众利润下滑,预期也极为悲观。今年上半年大众营业利润101亿欧元,同比降11%。似乎还过得去,但销售回报率只有2.5%(同比降1.5个百分点),距离6%的目标反而更远了。


相比疫情前,欧洲年需求减少了200万辆,而且这部分需求不会回来了。大众的产能将永久过剩50万辆,相当于一座满产的大型工厂。之所以利润降得不多,因为单价涨得多。因为加税和补贴消失,Cuper纯电SUV Tavascan,在欧盟售价5.2万欧元。鉴于德国汽车业 8 月份商业景气指数从上月的-18.5降至- 24.7,这类来自安徽的进口车,销量没什么指望。与此同时,中国业务的利润也开始动摇。奥博穆表示“中国不再有支票了。”



另一个是大众对本土运营成本缺乏信心。大众的信心和整个德国工业一样,建立在俄罗斯低价能源基础上。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不仅是能源消费品,也是大众工厂成本的重要组分,它们是浮法玻璃、塑料、树脂和数以千计化工制品的原料,对德国汽车工业价值链影响巨大。现在包括电力等基础能源都太贵了,德国制造业PMI刚从去年令人瞠目的39涨到42一线。


大众品牌CEO托马斯·谢弗表示,形势紧张,公司多个品牌(奥迪、保时捷、兰博基尼)可能面临重组。


问题是,现在说“关厂”,顶多算“打个商量”,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将两任CEO斗下去的工会领导人丹妮拉·卡瓦洛(Daniela Cavallo),用凯撒式的语言表示:“在我,大众汽车总公司和集团工会主席的带领下,这个国家不会关闭任何(大众)工厂。”


她敦促后者制定一项不涉及关闭德国工厂的计划,她将继续为大众在德国的12万雇员战斗。


其实裁员这事早就在做了,但都是软性的(到期不续签、提前退休买断等)。目标是将非生产人员裁掉20%,但远远不够,去年大众人力成本仍然接近500亿欧元的历史高点。



新能源产业链没建起来


从德国到欧盟,都被俄乌战争困扰。单说一个新能源补贴,本来要补到2024年底(如果是基民盟执政,还可能再延),结果因为战争援助引起的财政处理问题,德国最高法院将2024年预算的600亿欧元补贴挪用,从去年12月17日起补贴就没了,而且是无预警突然取消。补贴的目的,从来不单纯为了提振消费,而是在新能源居于成本劣势的时候,敦促产业界向新能源产业链投资。相关产业链尚未形成(参见Northvolt的上百亿欧元投资打水漂,这里面也包含大众的9亿欧元)。做饭做到一半撤火就等于前功尽弃。


今年7月,德国电动车销量同比掉了37%。整个欧洲的新能源渗透率为13.5%,低于去年的14.5%。


主机厂都这么艰难,供应商更是哀鸿遍野。2024年,德国有20家年营收在1000万欧元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破产,同比暴增60%。采埃孚宣布2028年前在德国裁员25%(1.4万人),此前,佛瑞亚、大陆、博世都先裁为敬。截止今年7月底,有数十家大中型供应商裁员,合计4万人左右,基本就在德法西班牙斯洛伐克等国。



中国品牌的威胁在哪


中国汽车对欧盟的威胁,并非在于现实销量。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乘用车,大概占欧盟注册量的8%(45-50万辆之间)。欧盟在7月份加税之后,下半年出口量肯定要下降一截。即便不降,中国车这点量,对欧盟汽车产业也难称得上重大威胁。


中企的威胁首在技术落差。迪斯的全自研路线被奥博穆推翻之后,CARIAD自己也不争气,无论OS、车机还是云服务,都没能按时交付。奥博穆2023年5月清洗了整个CARIAD高层。大众转而在中国和小鹏合作,在美国投资了Rivian,引入小鹏的智驾和车型平台,引入Rivian的E-E架构(用于不同的产品线)。


既然用了小鹏相关技术,大众也因此重构了CARIAD的架构和业务方向。一部分研究新的E-E架构,另一部分仍要执行PPE和MQB等平台的软件交付,人员也分为两块。简单说,CARIAD从大众软件唯一的供应商,变成一个敲边鼓的。这也意味着大众第一次不再信任自身研发体系。


大众在中国的业务转弱(德系在中国市占率降为14.1%,比两年前跌了10个百分点)。大众痛感到成本上卷不过中国品牌。这就回到了中国市场的一个基本问题:内卷有没有意义。


从去年到今年,连番价格战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各家拼命降本。不能认为价格肉搏就是劣质竞争。全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高级的武器和竞争方式,足以削弱甚至驱逐成本较高的对手。能直接赢得竞争的手段就是好手段。


所有跨国厂商都认清了,不管他们在全球其他地方财报多么好看,只要在中国打不赢,长期看就只能待在“堡垒区域”——对中企加征关税的市场里。而这样的市场容量收窄后,也意味着无路可退。中国正忙于大张旗鼓地开发新需求,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关系在明显强化(9月4日在京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元首峰会和部长级会议)。而且,市场堡垒化的代价还看不清楚,中国正在掂量,选AOE手段报复,还是定点打击。


大众的意思,不能等到山穷水尽再想办法。因此大众CFO阿诺·安特利茨(Arno Antlitz)说大众还有1、2年的调整窗口。



德企强化对华投资


在工会看来,大众管理层这是要“掀顶”——大众管理层看上去不打算继续履行1994年实施的,为德国劳动力提供保护直至2029年的协议。


因此有人认为,大众此举,更多是表达对“信号灯”政府政策的不满。而德国媒体则对大众宝马奔驰都非常不满,大众光是今年对中国的投资,就达到25亿欧元(投在安徽项目)。奥迪一汽(PPE生产厂)+配套产业园,总投资444亿欧元,这笔投资分了5、6年投。


9月初,奔驰宣布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分别投资100亿元和40亿元人民币。过去五年奔驰在华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5亿元,中国研发团队增加至2000人。


宝马今年也宣布增资200亿元人民币用于沈阳工厂的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


在本土降本裁员收缩业务、在中国增投添丁扩张产能。德国车企用行动投票,客观上确实否定了德国产业政策,但不是为了给政府添堵,而是认识到,在华业务是唯一能用创新和产业价值重构,将竞争力重新拉起来的唯一办法。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继续和中国车企继续竞争,而非后者追着打。和生存目标相比,利润要退居次席。


当然,无论看工会态度(工会占了大众监事会一半席位),还有下萨克森州政府、联邦政府的态度,关厂确实很难。但是,考虑到即将举行的劳资谈判中,工会诉求是工资涨7%,大众声称要“关厂”,更像是施压。按照鲁迅所说的“掀顶和开窗”的折衷理论,没准儿工会就同意不加薪了,条件是几年内不关厂。


虽然是“新造”筹码换取“生造”筹码,但采取本土收缩行动的理由,是真实且没有被夸大的。压力不会因双方妥协而消失,只会拖延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德企都需要在中国兑现技术和产品线的更新,从而完成品牌的焕新。在本土研产创新能力跌落的背景下,只要避免沦为战略负资产就好。





 E N D   -


作者简介

王秋凤,先后就职于《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平面媒体,搜狐汽车新闻中心、腾讯汽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前北汽极狐汽车总裁,现任快手汽车负责人,中国汽车记协常务理事。

?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