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传统汽车司机,还是智能网联汽车用户,在高速路驾驶过程的生理性消耗主要集中在识别道路通行风险和监控车辆状态上,信息负荷大,视觉容易疲劳,而“听觉”处于闭置状态。如果充分利用听觉感知,实时推送安全预警语音信息,既可减轻视觉紧张度,也可减少分神,为人工驾驶和善用智驾开辟一条"以人为本,关键安全"的伴随式护航新路径。
驾驶安全,不止于视,更在于听
人在驾驶时,一旦对于道路通行的感知受限,就有很高的安全风险,但是仅依靠“视觉”存在天然局限。
在外部环境方面,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可见度。我国超过80%的区域受早晚温差影响,容易形成近地薄雾。雾气中的小颗粒被车灯点亮,产生眩光,进一步压缩本已有限的可视距离。夜晚的亮度也大大低于白天。车辆远光灯有效照射约80~120米,近光灯仅30~50米。在雨雾弥漫的昏暗天气或夜晚凌晨,若无路灯辅助,即便顶级车灯也难以让人看清50米外的车道标线或车辆轮廓。
人自身也有各种生理局限,影响到视觉感知能力。例如,人类存在“夜视力缺陷”,驾驶员只能看清被灯光照亮的景物,深色背景中的亮物容易产生偏差。眼睛沿用“近大远小”的日常习惯,容易导致对距离的判断失准。如果遇到对向远光灯眩光刺激,可能瞬间致盲数秒,相当于闭眼驶出数十米,安全隐患巨大。很多驾驶员其实无法准确评估安全距离,更不用说,基于安全距离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车速。
雨雾天气,视距受限,控制安全车速和车距困难
研究表明,在复杂的驾驶环境中,“听觉”是获取信息的关键辅助。当驾驶员能通过“听”来接收预警信息时,其做出正确反应的概率和速度会显著提升。在“视觉”受限或注意力分散的瞬间,清晰、及时的“听觉”提示能穿透重重干扰,直抵驾驶员的意识,让驾驶员及时做出正确的措施,成为规避风险的重要“防线”。
“听觉”:自驾安全的关键拼图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在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结合AI大模型,不断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能力。可以说,在一些有条件的场景下,自动驾驶汽车的能力已经超越人类,未来也会越来越强。
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在关乎生命安全的选择上,人始终承担所有后果,对自己担负终极责任。智能网联汽车,必须在更多条件和场景下远远超越人类,才有大规模应用的可能。
当前,单车智能的感知系统,在可靠性、覆盖范围及恶劣天气应对上仍面临挑战,需要车路协同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但是,全域路侧感知设施的建设成本高昂、周期漫长。
在此背景下,“听”作为一种效果好、成本低的信息传导方式,在推动车与路的协同中,可以扮演关键角色。它不仅是人类驾驶员接收警报的最佳通道,未来也可能成为人机共驾模式下,系统向驾乘者进行状态告知与权责交接的信任桥梁。
屏幕弹窗+语音播报,以视听两种感知渠道向用户发出预警
车路云·听:以“听”穿透盲区,实现全域守护
云听是国家声音新媒体平台和国家车载新媒体平台。云听车联网在为车机用户提供优质音频内容服务之外,更肩负着行车安全守护的职责。
云听车联网以“车路云·听”赋能“车路云一体化”
基于“听觉”在安全场景中的关键价值,云听车联网融合多方数据,严格依据交通法规与高风险场景的安全标准,通过“车路云·听”系统,实现伴随式的实时语音预警。这意味着,在“视觉”可能受限的边缘场景下,“车路云·听”能以最直接的方式,为驾驶员提供关键信息补充与风险提示,构筑一道坚实的“听觉”安全屏障。
车路云听四个字,既是“车路”与“云听”的组合,意味着云听以媒体方,推动车方和路方的数据联通和产业融合;也是“车路云”与“听”的组合,意味着以“听”为媒介进行的应用创新,用轻量、广域、快覆盖的方式实现“车路云”的高效协同。
其终极使命,在于通过全天候、全路段、全场景的风险预警,协同人工驾驶与智能驾驶,优化个体与群体的交通行为,追求道路交通安全与效率的最大化,向“零事故、零伤亡、高效率”的愿景迈进。
让车更智能,让路更智慧,让人更善驾。“车路云·听”正以“听觉”之力,关爱千家万户的出行安全,为智能网联时代的中国道路交通和智能网联汽车,谱写沉稳而有力的安全序章。
撰稿 | 蒋祎娜
编审 | 陈薇薇
终审 | 叶韩明
// 相关动态 //
??
远离道路五大“杀手”!“车路云听”赋能车主,先知风险安心行
智能网联“车路云听”生态创新论坛在渝成功举办——跨界融合破局,共建“智驾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