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聚合智能领域,汽车产业链企业大有可为 | 评论
最新动态
聚合智能领域,汽车产业链企业大有可为 | 评论
2025-11-147

10月28日,在2025 EVOLUTION创想大会的聚光灯下,四维图新首席执行官程鹏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给汽车做的供应链,约75%可复用至机器人、无人机、割草机、扫地机等产品。”这句话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产业变革信号——从智能汽车到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的跨领域融合,正在突破传统产业的边界,形成一种以“聚合智能”为特征的新生态。

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上,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提出的“技术同源、要素相通、场景关联”三大特征,更精准勾勒出这场跨领域融合的底层逻辑——聚合智能已不是选择,而是汽车产业突破增长瓶颈、开辟新赛道的必然方向。事实上,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公开表示:“车企70%的技术储备能直接复用到机器人。”这些数据与观点共同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产业图景——汽车产业链企业正站在聚合智能浪潮的潮头,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技术同源性是聚合智能产业融合的核心基石,以四维图新为例,其汽车导航芯片的算力架构与机器人视觉处理芯片具有高度相似性,传感器融合算法在无人机避障系统中同样适用。而地平线的实践更具代表性,其自主研发的统一BPU架构既支撑车载计算,又服务机器人计算平台,直接印证了“一套技术底座、多终端应用”的可行性。这种技术迁徙能力源于智能硬件的共性需求,它们都需要依托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的闭环系统,也都需要高精度定位、环境建模、路径规划等核心技术模块。但技术迁移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基于场景需求的升维与适配。正如地平线副总裁吕鹏所言,智能机器人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酷似六七年前的智驾领域,而汽车产业已验证的技术路线与数据积累,将大幅缩短新兴领域的研发周期。

产业链复用则是聚合智能落地的核心动力,为汽车企业打开了价值增长新空间。车百会的调研数据显示,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的供应链重合度超过60%,低空飞行器与前两者的核心部件共用环节更远超个性化环节,形成了“一套共性零部件+多个智能终端”的产业生态。这种重合性在关键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三电系统作为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三大领域均属高价值核心部件,电动航空与汽车三电技术的相似性可达80%至90%。

企业层面的跨界实践已初见成效。长江产业投资集团通过并购汽车热管理与轻量化底盘企业,成功将业务延伸至机器人与低空经济领域,同时将航天制动技术反哺汽车产业,形成双向赋能格局。车载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发布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汽车操作系统企业普华基础软件中标国产航空软件,宁德时代斥资数亿美元联合峰飞航空研发航空电池,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汽车产业链向聚合智能领域渗透的全景图。更值得关注的是降本效应的显现:激光雷达、智能芯片等感知计算器件是跨领域通用的“刚需品”,其成本随汽车规模化应用持续下降,从2019年的万元级降至如今的千元级,直接惠及其他商用经济领域。

场景共创则为聚合智能提供了价值实现的出口,汽车企业凭借场景运营经验占据天然优势。智能汽车作为移动智能终端,已积累了海量人机交互数据与场景运营能力,这种经验可直接迁移至新领域。在工业场景中,小鹏机器人已在汽车工厂承担零部件配送、设备巡检等任务,通过真实场景数据反哺算法迭代;在城市交通领域,吉利沃飞长空的AE200飞行器与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飞行汽车,已经开始探索低空出行与地面交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而汽车企业在用户运营、能源补给等方面的积累,将加速这种新出行模式的落地。同时,这些场景的叠加效应正在突破单一产品的功能边界——当智能汽车成为移动的“数字基座”,机器人成为精准的“执行终端”,低空飞行器成为立体的“监测网络”,三者融合形成的“空地一体”解决方案,正在医疗救援、农业植保、城市安防等领域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

面对聚合智能的历史机遇,汽车产业链企业需完成从单一思维到聚合思维的根本转变。对整车企业而言,应发挥系统整合优势,像特斯拉带动机器人供应链那样,引领产业链向多终端延伸。对一级供应商来说,要打破“汽车零部件商”的身份局限,将技术能力转化为跨领域解决方案,如知行科技将车规级智驾域控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打造出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

当然,机遇背后也暗藏挑战。传统汽车产业链企业要从单打独斗转向聚合思维,不仅需要企业在技术层面实现跨领域迁移,适航标准与车规标准的差异、跨行业协作的壁垒、复合型人才的短缺,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变。过去,汽车产业链企业习惯于“纵向一体化”的垂直整合模式,而今,需要转向“横向协作”的生态共建模式,要在组织架构、商业模式、生态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度变革。

从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历程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已证明其在技术迭代、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上的卓越能力。而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汽车产业链企业再次面临“不转型则出局”的生存考验,更迎来“聚合即新生”的发展机遇。当75%的汽车供应链可复用于其他智能产品,当60%的产业链实现跨领域共用,当70%的技术储备可直接迁移,这种“降维打击”的能力正是汽车产业链企业的核心优势。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生态体系的对决;不是单项技术的领先,而是聚合能力的较量。

在这场聚合智能的盛宴中,汽车产业链企业不仅要做技术的搬运工,更要成为生态的架构师。唯有主动拥抱变化,以开放的心态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网络,才能在智能时代的赛道上,跑出属于汽车产业的“加速度”。汽车产业链企业的跨界探索,既是自身突破“内卷”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生动实践。在这场从“独唱”到“合唱”的产业变革中,找准技术复用的支点,构建跨界协同的生态,汽车产业链企业必将在聚合智能领域书写新的传奇。

文:张海天 编辑:孙焕玉 版式:李沛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