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秋凤
从9月29日到今天,“安世案”已经从荷兰政府与闻泰科技双方博弈,演变成中美欧政府介入、ACEA(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强烈关注、下游7大产业客户供应链遭遇突袭的全球性大事件。
这件事并非荷兰看守政府临机决定,而是酝酿很久。当然,澳洲智库表态称“晚了7年”,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时安世荷兰陷入破产窘境,别说注入资产重启,就连拆了卖都没人感兴趣。
2019年,濒临破产的荷兰企业安世半导体(主营成熟制程半导体,用户遍及七大产业,以汽车业为主),被中国的闻泰科技全资收购。闻泰董事长张学政,也就兼任了安世董事长。
“安世案”明显的“发酵”点,是今年6月,美国要求荷兰撤换安世中国高管。9月30日,荷兰政府冻结了安世全球30个实体资产。10月1日,张学政被荷兰法院,以法院令的方式,解除安世董事长职务。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中国实施出口管制。10月17日商务部长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安世案的“操盘手”)通话,但双方停留在宣示各自立场的层面。双方政府介入后,各方进入僵持阶段。
10月下旬,荷兰看守政府和闻泰,双方经历了多轮介入与抵制,隔离和反制,进入了互相隔空喊话的阶段,似乎错失了协商解决的窗口,注定双输。
“安世案”的来龙去脉,被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但中间以讹传讹的成分不少。我们从鉴别谬误的角度,也许能够窥见此案的最终走势。不管结果如何,该案必将成为国际商业和产业链的经典案例,成为打破旧秩序的信号弹。但在建立新秩序之前,注定要经历漫长的无序时代。
四个讹传
讹传之一,荷兰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明知会被反制和抵抗的决定。荷兰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为了“防止安世生产的商品在紧急情况下变得不可用”,从而保护荷兰和欧洲的经济安全与技术主权,冻结安世治理权及所有运营调整。
其实原因很简单。9月29日,卢特尼克主导的美国商务部,搞出“50%穿透原则”,即全球所有企业,剥离多重股权嵌套之后,被“实体清单”上的企业或者“敌国”军事实体合计持股50%以上,就自动纳入实体清单。考虑到闻泰在2024年被纳入美国“实体清单”,那么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新规则,安世荷兰也将被纳入。
9月30日,荷兰就迅速采取行动,从闻泰手里抢过来安世控制权,以避免安世被纳入“实体清单”。当然,要说有没有抢劫、“摘桃子”的想法,当然有,而且很大。因为安世在闻泰资金注入下,已经从资不抵债,转为盈利,“零负债运行”。
讹传之二,闻泰科技作为安世荷兰的全资收购方和母公司,试图偷窃安世知识产权,张学政也试图掏空安世,引发了荷兰政府的干预。
这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全资收购的定义,即被收购方的知识产权完全属于收购方,除非另有约定。这个事实也不重要,因为2019年前,安世主要从事基于六英寸晶圆的分离元器件的制造。如今在中国属于落后产能,类似的新建产能计划不可能获批。
被收购后,安世涉足氮化镓、碳化硅(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等新能源车半导体业务,专利从2019年及之前的10-15件/年,变成2020-21年的每年20件、2023年的95件、2024年的110件,呈现爆发趋势。实际上恰恰是闻泰给安世注入了研发资产,带动知识产权的快速扩张。
至于张学政掏空安世,其实相反。张学政最大的失策,是没有在收购后立刻将原管理层遣散,而是“免职留用”,最后CFO等三名高管反水,导致张学政被强行解除安世董事长职务。
讹传之三,荷兰此举,抢到了30%安世资产,而闻泰在中国商务部支持下,守住70%安世资产。
这种说法对产业链理解是太简单了。安世旗下有两家欧洲工厂,分别位于德国和英国,都是6英寸晶圆的半导体制造。而中国产能则集中于东莞的半导体封测环节,占据安世全球产能的70%。除此以外,还有位于马来西亚的封测工厂。所谓“三七开”,大概是这么来的。
但是,封测(划片、装片、键合、塑封电镀、测试)只是半导体制造的末端环节,上游设计、制造20多道工序(光罩、护膜、晶圆生长、切片、研磨、氧化、刻蚀、扩散、清洗、离子注入、气相沉积、金属离子沉积……)都在欧洲。
这样一来,变成互卡脖子的游戏。中国商务部迅速禁止安世中国出口,让欧洲客户,特别是大众、宝马、奔驰、Stellantis等跳脚。而安世荷兰则拒绝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
因此,很难划分荷兰和闻泰方面控制安世资产的多寡。一个控制上游,一个控制下游。当然,安世荷兰可以转向马来西亚封测,而安世中国也可以向其他国内晶圆厂订货。事实上,闻泰在临港和重庆万国的12英寸晶圆厂已经开始供货。双方都需要时间重建自己缺少的产业链环节。
讹传之四,安世客户已经停产,正在向安世索赔47亿欧元。事实是,个别停产是有的。他们的母公司,比如大众等,我们猜测已经向中国商务部申请豁免。11月1日,商务部最新回应称,“欢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及时与商务部联系。我们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这不是“将”,而是“已经”。即已经给某些车企在欧洲产能,恢复供应安世中国的半导体成品。哪些欧洲车企能申请到豁免?当然是在中国投资几十年,与中国市场深入绑定的车企。与被拒之门外的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相比,“德国三大”与中国中央监管机构,拥有无阻滞的沟通渠道。别看德国媒体叫嚣“看错了中国”,德企不会这么想。对华投资早就从市场牵引变成产业链和创新体系牵引。
当然,巨额索赔是有的。这就引出了安世案的走向问题。
安世的结局
各方激烈争夺,安世的核心资产到底是什么?是客户。分立器件的含金量比较低,价格也非常便宜,但是一系列车规级认证需要漫长的时间。这导致了车企很难快速更换供应商。谁也没想到这些小玩意(二极管、晶闸管、IGBT)会出供应问题,一般不会搞平行供应机制。
现在因为断供,车企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具体损失额车企最清楚),索赔有依据。安世荷兰转移封测,并不能令其在半年内完全恢复供应。受到影响的车企用户(包括将安世产品纳入到组件的Tier1),不会坐等安世荷兰补足下游产能,而是寻找平替。而这一平替,短期内一定则是安世中国。长期则不好说,可能被德仪抢到手。有趣的是,德仪同样依靠中国产能向欧洲供货。
也就是说,安世荷兰违约是板上钉钉的,板子一定打在它身上。产能不完整,失去客户信任,面临巨额索赔。失去支持的安世荷兰,注定沦为烂资产。如果没有新的白衣骑士,很可能就此死透了。
因为安世荷兰违约,闻泰没有拿回来安世荷兰控制权的必要。依托独立的安世中国重新组织生产,扩张国内客户、争取留住一部分欧洲客户(大概率跑一批客户),同时与荷兰政府及三个反水的高管开启诉讼,是正经。
此案有个貌似不大对位的先例,即“Tiktok美国案”。美国政府发难之后,字节跳动董事会曾经想妥协(毕竟卖了比被没收强),但在中国政府出手后,字节跳动的态度马上变得强硬。原因很简单,该案一旦政治化之后,字节跳动无法承担违背母国利益的严重后果。
闻泰也是一样,在商务部出手后,根本没有私下媾和的可能,必须一路硬钢到底。而中美谈拢后,“50%穿透原则”被搁置。荷兰人非常尴尬,但仍然要硬着头皮继续。因为他们即便愿意妥协,安世荷兰的商誉也完了,更别提官司缠身的麻烦。
因此,安世极大概率分裂,双方一拍两散。中国后续可能出台对荷兰“单独照顾”的政策(比如投资指导什么的)。
国内车企对外投资,要有底线思维
指望车企加厚供应链“安全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地缘政治因素属于不可抗力。从供应链安全角度,关键件可以加库存囤货,基础零部件囤货不可想象,也囤不过来。而且成本谁来付是个大问题。欧洲车企目前日子都不好过,为了供应链安全多掏钱的建议,不合时宜。
安世案对中企的启示也很大。收购外企的底层逻辑因此必须变了。很多车企、供应商收购外企,其实不是为了明面上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纯属为了一张入场券。比如奇瑞在巴塞罗那,明明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建一个新厂,仍然接下日产的烂摊子,改造起来很麻烦。就是为了让当地政府认为,奇瑞是一个友善的投资者,以换取更便利的准入。
这样一来,全工艺产能也好,KD产能也罢,一定要将关键技术环节、生产支撑体系、关键知识产权和关键研发留在国内。形成海外资产对国内的必然依赖性,才是保障海外资产安全的不二法门。至于开革旧体系高管,有成熟做法,不赘述。
而且,收购外企的时候,优先借贷是企业最好的保护。不能像闻泰那样,自己注资剥离安世的债务,导致后者从烂资产变成肥羊。最后,要相信国家,与国家政策指向一致。这样至少出风险的时候,不至于输个干净,也不至于变相鼓励抢劫。
“安世案”是个好例子,打破了不少对欧美商务政策的刻板印象,也为保证中企利益做好底线规划。学吧,学无止境。
- E N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