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五年蓄力,努力跑好“十五五”这一棒 | 社评
最新动态
五年蓄力,努力跑好“十五五”这一棒 | 社评
2025-10-242

承前启后开新局,继往开来谱华章。

在“十四五”规划行将圆满收官、“十五五”即将开局之际,10月20~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对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更是对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总动员、总部署。

回首过去的五年,汽车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跃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年来,汽车产业规模继续壮大,2023年全国汽车年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产销量持续保持全球第一。在这其中,自主品牌汽车强势崛起,市场份额连连攀升,2024年累计市场占有率达到61%。

五年来,电动化、智能化跨步前行,成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市场规模翻了三番多,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5.4%提升到40.9%。

五年来,行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新能源汽车平均续驶里程更长了,动力电池更安全、成本更低了,充电速率更高了,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了,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充电枪)总数达到1734.8万个。

五年来,汽车智能化迅速普及,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从2020年的16.2%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2.1%。安全、绿色、环保、智能的新能源汽车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消费超过2万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年来,我国已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大算力芯片、智能线控底盘批量上车,人机交互、协同感知等技术全球领先,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及韧性也逐步增强。

五年来,中国汽车出口迎来高光时刻,2023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凭借稳扎稳打积蓄的创新实力和具备差异化优势的产品竞争力,中国汽车正逐渐驶向全球舞台的中央。

五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高地,中国在参与全球汽车标准、技术法规制定中的话语权也日渐增强。目前,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我国累计制订发布国家及行业标准88项,牵头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等近10项国际标准制定,与此同时,在汽车安全、动力电池标准、碳足迹核算等领域,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互通、互认中,正在为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与发展,贡献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展望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在机遇、挑战与考验中迎来汽车强国建设的关键时刻。“十五五”期间,中国汽车怎么干?

首先,进一步强化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在规模层面,持续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保持市场规模增长的同时,强调数字增长背后的“含金量”,持续打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是支撑中国汽车产业一路高歌的主旋律,新时代下,要继续在改革开放中破局开路,为中国汽车强国建设注入更多活力。“十五五”期间,中国的开放创新将从“跟跑”逐步转为“领跑”,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创新也将步入新阶段,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重塑、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智能网联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使用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让中国汽车产业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出更加澎湃的新质生产力,更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注入“中国动力”。

第三,“十五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将迈向深入,从产品销售、服务网络建设到创新引领再到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中国汽车产业将在参与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贡献度进一步提升。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节点,中国汽车产业将在探索与实践中,持续挖掘新动能,拓展新空间,蓄积新优势,继续努力跑好“十五五”这一棒,以“汽车强国力量”鼎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境界。

执笔:王璞 编辑:孙焕玉 版式:李沛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