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秋凤
国庆假期之后这几天,中国对美火力全开。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发7份公告,针对稀土、锂电池、石墨、超硬材料等实施出口管制,并将13家美英加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宣布,对美国船舶(门槛是美资占25%股份)征收“特别港务费”;同一天,国家市监总局宣布对高通展开反垄断调查。
作为回应,特朗普在个人社媒上宣称将对中国加收100%关税。即便该宣称成为美国政府颁布的法规,和今年4月份中美互飚关税到140%以上,也没什么区别。
“超规格”回击
考虑到中国这些动作连贯程度和彼此关联,很难将其单纯视为反制措施(针对美国10月14日将中国船舶征收歧视性港务费),实际上是中国对中美关系的一次战略重构。特朗普也认为“这显然是他们(中国)多年前就制定的计划”。
美国也有计划,那就是中美脱钩。“特别港务费”这事就是拜登政府制定的。包含以往的小院高墙、一系列芯片禁售、限制措施、轮番加税让中美贸易脱钩。
中国从试图达成妥协,逐渐转变为针锋相对,再到系统性回应,进而演变到眼前这步——主动出击,对美工业全产业链实施战略打击。后者早就发现,它并未对彻底脱钩做好准备。
美国可能希望通过“港务费”,削弱中国在造船业、海运行业和全球贸易链的优势地位。也可能是谈判前造牌施压的习惯性做法。中国这次采取的是“超规格”回击,即战术手段遇到了战略回应。或者说,美国寻求在游戏中占据优势,中国则谋求杀死游戏。
稀土物项的核心条款,并非加严许可证制度,而在于长臂管辖机制。即所有海外供应商,与第三方(实际上针对美国)贸易时即便使用了相关稀土材料、靶材,设备技术,价值达到0.1%以上时,就必须向中国商务部提出许可申请。军事用途原则上不予许可。
而且,关键的来了,“最终用途为研发、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者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以及制造上述制程半导体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和材料,或者研发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的出口申请需逐案审批。”
汽车行业所有数字化部门
全部受管控影响
当前汽车产业已经和IT一样,受到计算和数字化的深刻影响。汽车已经兼具工业大生产和IT应用的两面特征。汽车与算力后台、云应用结合得愈加紧密,以至于无此特征的新车,在中国市场上近乎消亡。芯片厂成了汽车业的上游,而芯片携带的产业链,则成了汽车产业“上游的上游”。
无论算力芯片、还是存储、内存芯片,本身都不含稀土,但是生产过程和配套设备,对稀土材料和技术存在多个关键依赖点。
在芯片制备过程中,刻蚀之前需要抛光,即把晶圆表面打磨得充分平坦。有多平坦呢?原子化精度,即数个硅原子高度的凸起都是不可接受的。抛光所用的研磨剂,是氧化铈。中国是全球高纯度氧化铈主要供应者。一旦氧化铈的纯度不足,将直接导致芯片良率下降乃至生产中断,从而严重影响交付。
类似的节点,还包括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上广泛使用的稀土永磁体,比汽车上用的钕铁硼永磁体更复杂,前者可能还需要添加镨、镝等。另外,光刻机激光头涂层上使用的稀土元素(钇),用来获得特定光学特征。只有中国掌握了钇的高纯提炼技术。中国拥有85%以上稀土提炼能力,而对重稀土提炼能力则占95%以上。相关技术紧跟产能规模,没有产能,就意味着无法实现技术商业循环。
对于英伟达这样的“无晶圆厂”企业来说,直接风险看似很小,但它对台积电产能的高度依赖,令其产品交付受到中国管控措施的影响,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也是中国商务部有底气宣称,对14nm以下制程芯片管控的理由。不但是台积电这样的代工商,阿斯麦、尼康等设备商也同样在一条线上拴着。
同理,阿斯麦不直接采购稀土,但其二级、三级零部件商需要稀土来制造零部件。Tier2、3受到许可证的制约,就卡住了阿斯麦的脖子。
从效果上看,芯片代工商率先感受切肤之痛。冲击波不仅沿着供应链传导,还向几乎所有上游设备供应商、下游用户部门(汽车厂商、云计算供应商、基础算力供应商)传导。因此,传递路线是二维的。这样做的客观效果,实质上将汽车行业数字化部门和由此产生的新价值,全部置于管控之下。
中国的稀土管控,与美国当时通过管控芯片制造上游导致的影响相比,初期不如后者,但影响面更宽、更深远,且长期无破解之法。中国可以集全国之力,在芯片制造上不断攀升,打造出全产业链、全知识产权体系。而美国集合所有盟友,并不能在稀土领域做到这一点,至少10年内没戏。理由是美国2010年就制定了稀土产业链扶持政策,但收效寥寥。
三个可能的演变路线
中美在产业链上互相卡脖子的游戏,至此已经失衡,出乎始作俑者的意料。双方在理论上恐怕都探讨了贸易断绝的可能性,但对产业链的彻底脱钩,双方对推演结果有分歧。或者说,推演未必符合现实。当然,中美博弈有着更宏大的背景,就是美元在大宗采购上的比例。国际大宗货物就那么几种:粮食、基础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黑金属矿产。中国都是最大买家,但交易主要使用美元。现在中国要求铁矿供应商必和必拓改用人民币结算。其他大宗商品的结算货币,也将逐渐按照大买家意图改变。这就挖了美国的根,双方矛盾不可调和。因此,所有可能的妥协,都是战术性的,最多推迟而非改变即将到来的总清算。
承认这个大前提,接下来的几个月,局势将如何演变,至少站在汽车产业安全的角度,我们可以做点预测。
一个可能是,双方仍将这一系列措施,作为“叫牌”,目的是取得谈判筹码,并在2026年上半年达成一个临时妥协,这基本是4月份博弈的重演。基于稀土、锂电池产业的绝对优势,中国对芯片、新能源产业链进行管控,由于备料、库存的因素,影响在短期内微乎其微。如果在库存耗尽之前,双方“休战”,那么实际产生的影响,则是促使OEM商大力推行供应链安全建设,刚好接续了2022年应对“芯片荒”的手段,做完这段“半拉子”工程。对高制程算力芯片,美国做了替代(台积电、三星在美国投资),但对于稀土控制来说,是无用功。只有依托全产业链才能做到有效替代,那就只有中国OEM商才有能力做到。
第二种可能,双方在韩国举行APEC期间、以及后续谈判周期,未能达成协议,重新走向对抗。稀土、锂电池管控将延续到2026年。只要持续半年以上,管控效果将逐渐显现,尤其是台积电的高制程算力芯片、Soc芯片,交付将严重拖期。不仅手机、电脑等IT行业大受影响,汽车、云计算、大模型和所有AI应用的B端客户,都将被迫寻找第二供应商。华为没问题,三星、台积电,SK海力士(存储芯片厂商)谁更可能拿到许可?谁能保证拿到足量的许可和不拖期的供应?
单是供应延迟的“预期”,就足以将海外供应链搅得稀烂。到那时,制程、良品率、利润率,都不再是竞争焦点,交付周期才是。国内芯片代工产能完全不受制约,而台积电、三星在大陆的产能,也可以继续维持产能,但他们需要做出最终用户保证(不用于军事和交付给不可靠实体)。到那时,台积电恐怕会后悔在南京只部署了低制程芯片产能了吧。
取而代之的,是一众国产芯片代工产能,只有他们的交付不受影响。汽车OEM如果自研芯片,还是采购,芯片订单要转向大陆的代工商。此举则意味着中国大陆的芯片代工产能一举拿到全球主导权。如果这一局面维持2、3年,海外对手的技术优势将会丧失殆尽。
G7当然可以指责这些手段是“非市场”的,也会反制(比如美欧正在商量的稀土限价)。但是瓦森纳协定和美国对中国的高端芯片及其制造技术、设备的禁运,自然也是“非市场”的。
第三种可能,中美取得折衷式妥协。中方将管控标准放宽一点,美国也对高制程芯片的管控放宽。即便如此,也将继续恶化B端用户的安全感。OEM商所能采取的措施,将与第一种毫无二致。毕竟企业能做的不多。说到底,这是产业链健全度的零和竞争。
结 语
当前局面无论如何演进,我们永远不会回到全球产业分工基本无虞的过去(那时以中国单方面妥协作为代价)。中国汽车厂商已经有足够理由,将芯片订单完全放在大陆。如果供应商(高通、英伟达、博世等)做不到,长期看只能换掉。
这一轮博弈虽然烈度提升,但传导至汽车产业,至少还有半年到一年,还有不少时间囤货、备荒和寻求替代。但因为芯片代工协议周期比较长,OEM商需要现在就积极行动起来,而不是坐等谈判水落石出。
- E N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