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 年)》(以下简称《方案》),不仅对2025年的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做出了明确指引,还为2026年的持续稳定增长制定了全面且细致的措施,涵盖扩大国内消费、提升供给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开放合作4个关键维度,提出了15条工作举措以及相应保障措施,对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意义深远。
《方案》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精准的形势把握、务实的政策措施以及创新的工作思路。在目标设定上,充分考量了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以及产业发展趋势,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2026年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这样的目标设定既具有挑战性,又充分考虑了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清晰的标杆。
对于2026年的汽车行业发展,《方案》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更加凸显。在扩大国内消费层面,随着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深入推进,将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更多的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物流配送车投入使用,将促进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的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惠及广大消费者。
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和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的持续开展,将在2026年进一步激活农村市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绿色出行需求的增长,加之完善的充换电设施支持,将使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将促进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
在提升供给质量方面,2026年,随着汽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的推进,汽车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有望取得更多突破。国产汽车芯片的发展将减少产业对进口芯片的依赖,提高汽车产品的自主性和安全性。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上的更广泛应用,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如更加精准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等,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标准升级为引领,汽车产品质量将持续提升,安全性能、节能水平等将达到更高标准,这将增强消费者对国产汽车品牌的信任度,推动汽车品牌向上发展,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在2026年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完善的充换电设施网络布局将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更加便捷,不仅城市居民,乡镇及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便利,这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政策的优化,将促进汽车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龙头企业的做强做大将带动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规范的产业竞争秩序将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避免无序竞争和价格战对产业的伤害,有利于企业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
在深化开放合作方面,2026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在提质增效方面取得更大进展。通过提升出口金融服务水平,汽车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拓展国际市场、建立海外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完善的物流运输体系将降低汽车出口的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深化中外多层次合作将促进我国汽车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
《方案》的发布,为我国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2026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精准的目标设定、务实的政策措施和创新的工作思路,从供需两端发力,全方位推动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也将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贡献重要力量。
(郝文丽 执笔)
执笔:郝文丽 编辑:孙焕玉 版式:刘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