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填补了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产品安全基线空白,将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和事后追溯提供关键技术依据。
为何出台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能够有效减轻驾驶负担、提升驾驶舒适性,已成为市场新车型的亮点和消费者选购的重要考量。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渗透率为62.58%,较上一年增加了6.5个百分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但也同步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包括产品性能缺乏统一基线、营销与使用环节风险外溢等。例如,部分企业在宣传中滥用“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刻意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界限,淡化系统局限,致使个别驾驶员放松警觉,出现长时间脱手、分心等危险行为,酿成伤亡事故,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此次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标准从“提升产品能力表现”“强化安全保障要求”“规范系统使用方式”维度构建“三重安全保障”,多维度规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能力,支撑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升。
具体包括:
明确功能性能要求,构建产品安全基线。例如,严格限定系统的“设计运行条件”,要求系统只能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针对不同功能(如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设置了包括人机交互、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记录等在内的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构建由场地试验、道路试验和文件检验等在内的多层级验证方案。
提出过程管理要求,全面保障产品安全。该标准针对在研发、生产制造、车辆运行等各个阶段系统中使用的硬件和软件实施安全保障,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完整安全链条。在研发阶段,强化安全风险设计,“提前防风险”;在生产制造阶段,保障生产稳健性和可追溯性,“造得稳、能追溯”;在使用运行阶段,动态监测车辆运行状态,实现“能监测、会上报”,推动建立并持续运行一套科学、完整的安全保障方法,全方位提升与综合保障系统安全性。
规范系统使用方式,引导合理安全应用。例如,标准要求系统具备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系统激活期间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系统应发出提示以及报警,并在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系统报警的前提下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为确保驾驶员能够正确使用系统,标准要求在由于驾驶员脱离导致系统执行风险减缓功能,或者发生了一定次数的手部脱离或视线脱离后,在一定时间内禁止再次使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
背景延伸:
根据国家标准,驾驶自动化分成L0至L5六个等级。其中,L0为应急辅助,L1为部分驾驶辅助,L2为组合驾驶辅助,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L4为高度自动驾驶,L5为完全自动驾驶。
此次强制性国家标准针对“L2:组合驾驶辅助”进行部署。根据要求,“组合驾驶辅助”中,驾驶人仍需要时刻关注驾驶环境,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记者: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