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出行已经到来,只是时空分布暂不均匀。如果我们想提前感知未来,就需要去最前沿的区域看看。云听车联网以城市为开启未来出行的窗口,关注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的落地与应用,带你看见未来出行的清晰图景。第一站,我们去北京。
未来出行已来,北京亦庄示范区先行
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国家先后规划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20个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通过这些测试区、先导区和试点城市的建设,分阶段分步骤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系统架构,支撑自动驾驶技术和“车路云一体化”等技术落地与规模应用。
在这些地域清单里,北京几乎全部名列其中。实际上,北京市设立了全球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也早在2020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了全球第一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因为地处亦庄镇而被称为“亦庄”。
地处于亦庄镇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是支持L4级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规模化运行,向下兼容低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运营和车联网应用场景实现,引导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采用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改变众多企业被动选择单车智能的现实局面,实现技术引领,推进技术进步。
北京除了有“硬”政策的支撑,也有“软”环境的支持。产业方面,从整车厂到科技公司,从科研机构到通信运营商,都在亦庄形成了集聚。技术方面,车路协同、边缘计算、5G通信、广播赋能等正在协同推进。科研方面,北京众多高校为自动驾驶领域车企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有很好的科研基础。示范区内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设置了22个功能实验室和1个试制车间,涵盖“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的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为众多车企提供基本算力、测试和试制平台。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目前,示范区聚集了35家自动驾驶测试车企,落地了八大自动驾驶场景,累计为超过1000台车辆发放了测试通知书,自动驾驶累计测试里程突破3800万公里,占全国总测试里程的四分之一以上。
八大出行场景:无人车已在路上
一辆无人重型卡车缓缓驶来,它从北京出发,驶向天津,全程依靠智能网联系统与车路云平台的支持。这并不是“科幻大片”,而是现实已经在发生的故事,是一个完整的未来出行生态雏形。
无人驾驶重型卡车
目前,北京示范区已建成涵盖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小巴、无人接驳车、无人配送车、无人环卫车、无人巡逻车、自动驾驶货运重卡、无人零售车等8种场景下的典型自动驾驶场景的示范体系。
物流转运中心的无人车基地
亦庄示范区内的无人小巴
2025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出行。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悄然“驶”入市民生活,充满科技感的未来之城逐渐浮现。
车路云:看不见的交通指挥官
各类自动驾驶场景越来越丰富,如何确保人们最关心的车辆出行安全呢?
自动驾驶的背后,有“智慧道路”和“云平台”两大法宝,他们合在一起就是“车路云一体化”。车在动,路在看,云在算,整体闭环的过程,确保了自动驾驶安全。
那辆无人驾驶卡车背后那个看不见的“交通指挥官”,就是车路云系统。一方面通过道路侧的感知设备和高精地图,为车辆提供环境信息;另一方面又通过云端调度,实时保障车辆安全与通行效率。正是有了这样的“底层支撑”,无人驾驶才可能从封闭园区逐步走向城市道路。
路的方面,目前,北京已经建成全市统一的云控基础平台,600平方公里示范区建设,1600多个“智慧路口”,每个路口都装备了集成化的智能设备,可以收集十字路口全部的环境信息,并且实时传输给正在自动驾驶的车辆,让车仿佛有了“千里眼”。
创新运营中心的云控平台
示范区创新运营中心的云控平台,相当于是连接车路云的中枢和大脑,大屏幕上能实时显示自动驾驶车辆上报的通行信息,实现对自动驾驶的监管无死角。
从亦庄出发,驶向未来的中国方案
通过北京亦庄示范区的场景,我们看到未来出行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进行的现实。可以想象,智能网联出行将从一个示范区扩展到更多城区,覆盖更多路口、更多车辆、更多场景,最终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营造更安全、更顺畅、更舒适的出行环境。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车路云一体化的创新应用,将逐步改变我们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云听车联网面向未来,进行车路云融媒的应用创新,用连接的力量,为智能出行的安全、效率和体验赋能。
撰稿 | 蒋祎娜
编辑 | 李金金
终审 | 叶韩明
内容来源: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北京发布、中国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