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假借交通安全统筹名义的非法经营行为在公路物流市场中悄然滋生并迅速蔓延,引发赔付推诿、保额缩水等问题,不仅让运输从业者陷入“理赔难、退款难”的困境,更严重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极大阻碍。
日前,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市场监督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交通安全统筹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各相关主体不得将机动车统筹、交通安全统筹等宣传为保险,这一举措为整治此类乱象按下“终止键”。
低价统筹暗藏陷阱
统筹互助服务起初由大型运输集团设立,旨在加强公司内部车辆互保互助,并不面向外部经营。2012年获得政策支持后,加之相比正规商业保险具有价格低、条款灵活的优势,车辆安全统筹互助行业迎来发展春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但近年来,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有效的风险分散手段,车辆安全统筹互助业务逐渐偏离了正轨,被部分不法分子滥用、异化,沦为他们的逐利工具,爆雷事件频发。
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些打着“车辆统筹”旗号的机构,往往将自家产品包装成车险平替,以低价作为诱饵,吸引货车司机购买。更有甚者钻监管空子,突破行业互助的本质属性,大肆开展“高仿保险”业务。他们巧妙利用统筹与保险概念的混淆性,刻意模糊两者之间的界线,通过模仿保险合同条款、套用保险营销话术等手段,为统筹业务披上车险的外衣。
“缴费的时候倒是容易,可真到赔付阶段,才发现自己踩了个大坑。”江苏货车司机刘峰谈及去年的遭遇仍懊悔不已。他告诉记者,当时为节省成本,经同行介绍在一家自称“平安统筹”的机构购买了相关服务。对方信誓旦旦地承诺:保障范围与车险完全一致,价格却直降一半,还送油、送拖车服务。然而,今年初,他的货车在运输途中发生追尾事故,联系“承保机构”申请理赔时,对方却百般推诿、拖延拒赔,甚至通过失联、注销公司等方式来逃避赔付责任。更让他无奈的是,此类业务不受《保险法》保护,他只能独自承担事故造成的全部损失。
刘峰的遭遇绝非个例。在公路物流行业,不少司机都曾掉进“低价统筹”的陷阱,由此引发的投诉量逐年激增。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已将“车辆统筹保险”列为年度投诉热点之一,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冒充保险销售、售后理赔难、退保难等方面。
“多数车主会被低价的统筹服务吸引,却忽视了背后暗藏的风险与隐患。”车险行业资深专家刘志文表示,这些机构既没有保险牌照,也不受金融监管部门约束,更缺乏基本赔付能力,所谓的“保障”根本就是一句空话。更令人防不胜防的是,一些“李鬼”车险公司深谙误导消费者的套路,在市场中混淆视听。它们不仅机构名称模仿保险公司,就连保单样式、条款表述都与正规商业保险高度相似,普通车主很难辨别真伪,直到事故发生需要理赔时,才发现手中的“保单”竟然形同废纸。无论是被动踩坑,还是主动上钩,车主们最终都会陷入投诉无门、理赔无望的境地。
监管剑指违规主体
当前,一些机构借统筹之名行诈骗之实,不仅导致货车车主权益受损、行业陷入无序发展的混乱局面,更严重冲击保险市场公平秩序与行业信誉。
实际上,这类乱象早已引发保险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2021年7月,原银保监会财险部专门召开专题座谈会,聚焦这一突出问题展开研讨;紧接着,保险业协会向各财险公司印发《关于开展营业货车“统筹互助”有关情况调研的通知》,并分别于2022年、2024年发布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风险提示,明确指出车辆统筹并非保险业务。
然而,由于此类机构并不在保险监管部门的直接管辖范围内,保险行业协会及各地相关部门仅能通过发文来警示风险,实际产生的震慑效果较为有限。再加上部分货车车主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车辆统筹乱象依旧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此次5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可谓是一次监管思路与力度的重大转变,它打破以往单纯依靠保险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进行风险提示的被动局面,转而以强有力的监管举措,针对车辆统筹行业乱象打出一张极具威慑力的“规范牌”。
具体来看,《通知》进一步明确交通安全统筹的属性定位,帮助公众清晰认知相关业务,避免被不良机构误导,同时也为打击相关违法行为、机构乃至责任人提供制度依据。与此同时,《通知》着重强调,任何机构不得面向不特定车辆开展交通安全统筹业务,企业、个体户的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包含“机动车统筹”“机动车安全互助”“交通安全统筹”等内容,从源头上斩断“伪保险”的生存空间。此外,《通知》还要求依法严厉打击假借交通安全统筹名义实施的各类犯罪行为,进一步规范治理保险中介市场,严厉打击销售误导等违规行为,有助于督促引导相关主体规范经营,有效遏制“统筹”变“保险”的乱象。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5部门联合发文疏堵结合,通过明确经营主体资质、限定服务范围、强化资金监管等措施,有望推动货车安全统筹互助回归本源。这不仅是对运输从业者权益的保护,更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塑。不过,在政策落地实施过程中,惟有强化源头监管、加大打击力度,才能撕破“高仿保单”的伪装,让统筹互助真正发挥风险分担的积极作用。
切实提升风险保障
货车统筹行业乱象丛生,既暴露出监管体系的短板,也折射出营运货车在投保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正规商业保险要么买不到,要么买不起。车辆安全统筹互助服务虽暴露出不少问题,但至少能让我先开着车上路,解燃眉之急。”一位选择购买统筹服务的个体货车司机坦言,这种明知有风险却仍选择“赌一把”的做法,背后实则是对风险保障的迫切渴望。
“在车险市场中,营运货车尤其是新能源货车,由于事故发生率高、赔付额度大、风险程度高,长期以来一直面临投保难、投保贵的难题。部分非法统筹机构正是瞅准这一需求缺口,以保费低、无门槛参保、快速理赔等诱人宣传来吸引用户。这种供需之间的严重错配,无疑为非法业务提供了生存土壤。”上述车险行业资深专家直言,要想解决车辆统筹风险问题,引导市场回归正轨,除了要严厉打击“李鬼”车险,如何填补市场未被满足的投保需求、切实提高货车司机风险保障水平,也是亟待破解的深层次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营运货车投保难题,政府层面已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今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财险公司不得拒保交强险,商业险要做到愿保尽保;大型财险公司要积极承保新能源车商业保险,确保实现愿保尽保,为新能源货车投保难题提供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路径。
不过,提升营运货车风险保障水平,不能仅靠政策引导,还需借助市场调节、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表示,这是一项涉及多个环节、流程复杂的系统性业务,需要监管部门、保险公司、车企和车主等多方协同合作、共同破局,在完善市场规则中平衡各方利益,在优化行业生态中降低整体风险,在创新技术应用中提升服务水平,共同探索并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携手共建一个良性、可持续的货车风险保障生态。
文:李亚楠 编辑:孙伟川 版式:刘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