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秋凤空间 | 2025上半年,车圈鱿鱼游戏
最新动态
秋凤空间 | 2025上半年,车圈鱿鱼游戏
2025-07-091

作者 | 王秋凤





虽然技术上还有很多可能性,但从市场格局来看,2025上半年的市场竞争,已经向终局方向发展。当前可能处于混战局面的末端,要不了多久,几个头部大集团+若干个性化小企业的行业格局,将呼之欲出。


相对去年,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有个明显变化,就是监管部门出镜率大增。有人说,足球场上裁判的最佳表现,是让观众感觉不到裁判的存在,比赛节奏流畅。显然,此言偏颇。如果场上有犯规和球员情绪失控迹象,介入要比不介入好,早介入比晚介入好。无条件崇尚无为而治,无疑陷入形而上的误区。


监管被迫出手


顺便说一句,本文的“监管”是广义的,所有国务院下属行政部门,凡是能够制定、指导和影响汽车产业、市场政策的,都算“监管部门”。


和去年行协的价格承诺机制刚出门就挂掉不同(其实也是监管叫停,因为有价格卡特尔的嫌疑),面对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态势,监管今年选择了直接出手。有意思的是一明一暗。



暗的是4月份工信部和市监总局召集20家车企(19OEM+华为),开了闭门会,要求收紧宣传口径。“智驾”一律改成“辅助驾驶”人尽皆知,其实是出台了一揽子规定,对研发流程、OTA频率、工程验证等关系到产品质量的核心,都提出了限制性指导意见。


这就不仅是“窗口指导”了,实际上政策之手已经深入到企业核心业务层面,前所未见。


明的是6月份公开敦促车企缩短账期。这不是单纯的行政令,那样很不好看,法规支撑是现成的,重申一下即可。至少明面上,国企自不待言,所有大型车企纷纷跟进表态,舆论动员完成得很利索。至于会不会打折扣,这事得走着瞧,有收效是肯定的。


前者指向技术和生产,后者指向产业(资本、市场和供应链)。这显然不是见招拆招,回过头来看是有一定顶层设计在里面。说明监管已经认识到,目前汽车市场的某些维度,已经出现了竞争异化,出现了结构性问题,有必要强力纠正。


监管最舒服的状态,是通过发布法规、政策和喊话倡议,给市场“定盘”。对当前这样直接“强力扭转”的做法,一向少用慎用。因为这将进一步扭曲市场,有损市场自然调节能力。考虑到汽车市场具备充分竞争和地方支持的两面性,这么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市场走到十字路口


从全国的市场形势和产业形势看,不只是汽车产业,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走到了十字路口。一方面,产业强、产能大,中国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工业体。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成长远远赶不上产能增长,速度差引发了高度内卷。无论什么东西,只要造出来迅速白菜化,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差。



监管就陷入两难,若控制产能增长的速度,将遏制竞争,不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快速提升;若任由产能继续增长,则OEM利润变得更菲薄,链条上游供应商不堪重负,同样不利于产业发展。


今年一季度,有工信部前任领导表示,目前国内燃油车产能3000万辆,新能源产能2000万辆。即便算上出口,也只能消化60%产能(低于规上企业75%的产能利用率)。而乘联会数据在称,2023、2024乘用车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8.2%和56%,无论哪一方数据,都表明整车产业处于盈亏平衡线下方。


因此有人认为,国家出手调控产能,保持企业盈利能力,就有可能支撑高工资、高税收的消费型社会。试图复制多数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路径,未免刻舟求剑。如此规模的汽车和工业产能,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自然也就没有经验。而且调控产能,压谁的,留谁的,能下行政命令吗?还不是交给市场。


让市场决定出清方向,监管应该缩短过程,长痛不如短痛,还是应该照顾弱势群体,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里面牵扯的利益攸关方太多,大家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立场。监管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但问题是,国家利益也是多面多维的。监管政策,必须把握平衡和公平尺度,实际操作非常难为人。


最终出路是明摆着的,就是扩张市场,把能拿的海外市场都拿过来。本地化投资也好,轻资产也好,技术链和投资链条的上游都掌握在中企手里。这基本也复制了跨国车企投资新兴市场的路径。这里面存在明显的贸易和政治因素,不是短期能解决的。有一点是明确的,企业不应该等待国家把海外营盘扎好,请自己过去。而是自己投资前置,国家保护力量跟进。


我们看到,上半年,比亚迪、奇瑞、长安、广汽等民企国企纷纷开始大规模国际化进程。除了东南亚之外,欧洲、中亚和中东(后两者都延伸到外高加索)成为新经略目标。俄乌战争带来的地缘格局改变,很多企业还是敏感到了。


技术竞争的新焦点


今年以来,技术竞争的热度明显降低了。去年提及次数多的大模型、端到端、世界模型、具身智能、数字底盘、跨域控制、云端算力,今年还在喊,但力度已经下降。品牌方很清楚,这些概念,无论是否已经落到产品上,消费者决策盘子里,考虑的不多。大家还是讲颜值、驾乘体验、使用服务(重要性依次递减)。



厂家们非常拼的智驾和销售服务,排不到前三。而未来能上桌面的,看来是强场景下的广义数据服务。智驾能更多发挥云端的能力,也可以入列,否则不会有太大起色。


当然,在入门级产品上,智驾还是非常有杀伤力。这个杀伤力基本上以“负面清单”的方式出现,即谁不配备智驾,谁就低人一头。这就能解释年初时一浪高过一浪的“智驾平权”。


合资经过2021年以来的观念转变、从2023年开始大范围扩增投资、对接中国智驾供应链、研发本地化等组合措施,和现在基本跟上了智驾潮流。但没想到智驾竞争焦点迅速地涣散(和平权运动有一定关系)。技术落后导致了跟随者的选择,永远是被动的。


当然,不能说这个过程一无所获。新质生产力,即IT&ICT式的开发流程、人才组织和技术路线,以及它们背后的思维方式,都让传统车企受到启发。现在业内已经不怎么提“软件定义汽车”了,因为这已经是现实,丧失了前瞻性。


转向“敏捷开发”思维


如果要评选半年度车型,恐怕非YU7莫属。原因在于其市场反馈是现象级的。尽管小米技术性模糊了大定和小定的概念(小米所谓“锁单”,才相当于其他品牌的“大定”)。我们曾经猜测锁单超过20万辆,小米就不会继续更新数据了,这一点猜对了。但是达成24万锁单量只花了18个小时(一周内确认),这一速度甚至超出雷军本人的估量。



一个产品强势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到了可以总结方法论或者成功感言的地步了。抛去一些商业话术,YU7比SU7更成功,在于小米是迄今唯一彻头彻尾从用户需求入手研发产品的品牌。


这和产品考虑用户需求,倾听用户声音做迭代是不同的,最大区别在于出发点不同。车企开发一辆车,往往从市场调研、项目需求(可研报告)开始。概念阶段一般由战略规划部(或类似的部门)主导。其实质是研究对手的竞品、市场上什么产品好卖、自己有什么优势资源,结合品牌调性做产品,重点是卡位。


项目组织过程中,消费者需求不重要。等到工程样车、小批试制车出来,再找用户提意见。这个阶段就决定了,不可能让用户意见推翻整个设计,只能是象征性小修小补。貌似和用户积极沟通,其实项目需求更多从自身出发。这么做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象需求”。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从来没有什么大问题,大家都这么干,直到有人另辟蹊径打翻了老师傅。


套用软件开发理念,这是典型的“敏捷模型”(增量组合、客户全程参与)吊打“瀑布模型”(线性顺序开发、客户有限参与)。


传统车企的组织架构、领导者思维、历史资产(负担)决定了开发惯性。是不是初创企业才能敏捷开发?这可不一定,关键是敢于毁掉沿袭路径,拥有复杂产品的大企业一般不敢这么玩,但他们可以通过孵化新品牌、新产品来为新的研产路径试水呀。如果只是开一个分店,其余一切照旧,那么孵化意义不大。采取新路径的前提,是承认老一套可能不灵。表面看是流程问题,实则是思维方式问题。



结 语


上半年延续了去年的势头,即民企表现普遍好于国企。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嗅到了一些端倪,因此借着民用资产剥离的机会,推动汽车央企合并。但此事已经基本确定按照另一套剧本排演,与初衷不符。这个决定将交给历史去检验。


多个新势力也在去年表态2025年实现盈利。为什么是今年不是2027年,大家可能都隐约看到终点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出局就出局了,几乎不存在被收购的结局(除非能忽悠到海外资本接盘)。壳资源不值钱,失败了的技术和品牌资产更是不值钱。


缺乏政策和地方保护的中小品牌,将在未来两年迎来生存游戏。要么快速做大到年销100万辆以上(5年内可能要到200万),要么走小众路线,只满足高端需求,后者基本给跨国豪奢品牌准备的。而大集团反而有合并的机会,这个时候,块头就是生存保障。





 E N D   -

作者简介:

王秋凤,先后就职于《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平面媒体,搜狐汽车新闻中心、腾讯汽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前北汽极狐汽车总裁,现任汽车之家高级副总裁,中国汽车记协常务理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