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胡正荣谈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
最新动态
胡正荣谈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
2025-07-043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开展全方位、全系统、全流程改革。生产机制、传播机制、消费(运营)场景、评价体系,每一项都是系统性变革的一环,缺一不可。要建立全媒体生产传播机制与评价体系,真正做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最大挑战是体制机制变革

此轮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最大的挑战是体制机制变革。当前,报业及广播电视的体制无法支撑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也不可能建立全媒体运营机制。

此轮媒体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的改革,不应再按照媒体类型划分,而应按照内容产品与服务用户为导向(项目事业部)去划分,通过业务流程和要素重构组织结构,实行平台再造。

在流程优化方面,主流媒体要构建有效的上下游打通流程,在全媒体内容采集、生产,全媒体平台集成、发布、运营,多网络传输、分发,多终端+用户洞察等方面进行流程优化。

同时,主流媒体还要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通过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形成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

此外,构建全媒体传播评价体系也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应有之义,是检验体制机制变革是否有效的指挥棒。全媒体传播评价体系应覆盖内部效率(如策采编发协同性)、外部效果(如社会治理参与度)、跨平台表现(自有平台服务转化率与第三方平台议题设置力)、量化质化结合(流量数据与公信力评估)等维度,并以用户价值(黏性、信任度)和社会效能(权威性、连接力)为关键指标,通过科学评估引导媒体从单一传播向“内容+服务+治理”综合平台转型。
图片

构建全媒体生产与传播体系

目前,大多数主流媒体在策划生产内容时未曾关注运营和消费,没有将生产与运营打通,仅停留在“一次生产、单向传播”的模式,缺乏全链条的生产与运营的机制。因此,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应注重构建面向用户、场景、运营的全媒体生产机制,从内容生产向IP生态化转型,对优质IP进行全链条、全媒体、全场景和全业态的开发,培育自己的产品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在传播环节,全媒体不断发展,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而第三方平台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主流媒体应突破第三方平台依赖,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别人家的篮子里,应通过重构传播体系,建设自主可控平台,构建以我为主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在打造自主可控平台的过程中,主流媒体还要解决“有流量没效益、有用户没黏性”的问题,通过聚合新闻、政务、生活服务、商务等资源,关注百姓生活服务,实现“让百姓少跑腿,让服务、数据、内容多跑路”的闭环生态。

在系统性变革中,人才是最大的竞争力。目前主流媒体的人才存量队伍正遭遇“双重挤压”:互联网平台人才的虹吸效持续加剧;智能化传播带来的新场景、新业态也对从业者的跨界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产学研联动的三方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成为社会生活的连接者与服务者

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大势,使主流媒体的定位、属性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流媒体不再是单一的信息发布者、提供者,而是要迭代升级成为社会生活的连接者、服务者,从而构建全媒体传播新生态,提高主流媒体生存发展韧性和未来竞争力。

在扎实做好内容供给的同时,主流媒体还要加快推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把政务资源、公共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都聚拢到一起,把人财物和信息数据都沉淀下来,连接各行各业、赋能千行百业。

用户通过主流媒体能够享受一站式服务,让信息、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只有这样,主流媒体才能真正建成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新型主流媒体。

面向“十五五”,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应从生产机制、传播机制、消费(运营)场景、评价体系等四方面进行改革。主流媒体应生产出全模态产品,通过全渠道传播,在多业态的运营场景中应用,以此取得高效力的效果。(转载有删减)

来源:《传媒瞭望》
作者:胡正荣
责编:徐瑷嘉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