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秋凤空间 | 合并终止,单飞的长安赢得空前战略主动权
最新动态
秋凤空间 | 合并终止,单飞的长安赢得空前战略主动权
2025-06-065

作者 | 王秋凤





6月5日早上,长安发布重组进展公告。该公告并未在长安获得通知的第一时间公布,而是延迟了12小时,原因不为外界知晓。


消息当然是重量级的。原文如下:“2025年6月4日,公司接到兵器装备集团通知,兵器装备集团收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对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其汽车业务分立为一家独立中央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国务院国资委按程序将分立后的兵器装备集团股权作为出资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本次分立后,本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汽车业务分立的中央企业,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组建“新央企”,长安单飞


这段话有两个重点:第一、长安东风拟议的合并重组终止,不提了;第二、汽车业务单独拎出来,成立一家独立央企。


前者不用说,意思非常明确。后者留白比较多,就目前的信息来看,有这么几点认识:


第一点,长安在治理架构上,确实涉及到重组,从兵装剥离,这一步和之前说的一致,但并未与东风合并,转而成立央企,大概率由长安汽车牵头,将中国长安的资产包(比如东安动力、湖南天雁等子公司)也装入。


第二点,这家“新央企”从兵工兵装合并的盘子中脱出,地位是一级央企,与东风汽车的母公司东风集团同级,也就是直接受国务院国资委管辖。至于长安汽车本身,大概率仍为二级央企。


第三点,公告中称“长安汽车的实控人未发生变化”,这一点让人比较困惑。从股权关系上看,兵装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长安汽车43.43%股份,是长安汽车的大股东和实控人。但如果新央企成立,从兵工与兵装的合并体(姑且称之为“中兵”),这个实控人肯定是变了。如果不变,就和第二点相悖。


如果长安指的实控人是指国务院国资委呢?这不大可能。理论上,国务院国资委是所有央企的最终出资人。但通常意义上的“实控人”就指的是大股东。国务院国资委并未直接持有长安汽车股份。


因此,这一部分比较模糊,需要“新央企”有关公告进一步释疑。


在国务院国资委决定当中,东风系的变化几乎没有。一句“一切照常”,就可以概括。



国资委决定的两个影响


不管长安汽车的行政级别如何变化,有两点是确定的:第一、这一改革的一个出发点,是按照专业来分的,“军是军、民是民”。兵工兵装将军用业务合并,民用业务剥离,新央企聚焦汽车主业;第二、长安的战略独立性增强。是不是一级央企,还是在一级央企帽子下面,继续当二级央企,这不重要了。因为“新央企”里面,长安汽车会将自己的意志兑现出来,而不像以前那样,面对兵装是汇报关系。而且联合了中国长安之后,供应链完全打通了。


这一次的改革,具备明显的积极意义,简单说就是事权和人权合一。负有最大责任的管理团队,也得到更多决策权力。这样做出的决策,会更纯粹、更具市场化考量。


代价当然也有,长安就此需要独立承担国务院国资委的考核指标。长安需要大大强化新能源盘子,不但需要加快阿维塔的盈利转化,还需要继续做大深蓝,长安主品牌的UNI系列和启源系列,前者要更多向混动方向转,后者要继续增强竞争力,扛起长安整体向新能源转向的体量。


目前看,国务院国资委对长安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基本上是满意的。可能认为其独立经营业务,比合并要好。这是从结果逆推的。



对合并成本的评估,可能变了


国资委做出“取消合并”的决策,推翻了之前的想法,一个现实考虑就是合并成本比较大。在合并之前,大家也都能预料到合并有成本,只不过期待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化掉合并成本,而合并产生的效益则随着时间逐渐扩大。一旦效益积累超越成本积累,那么合并这个事就有正收益,而且会持续扩张。


但经历了几个月之后,评估可能认为,合并成本比之前评估的要大。合并首先要做的,就是“合并同类项”,将双方重复的供应链序列剪除,理想情况是形成统一采购平台,依靠采购规模压降成本。但这么想相当理想化。Stellantis合并都多少年了,统一采购都是没影儿的事。原因很简单,所有主机厂都以自身为核心,优先就近、临近和本链采购。武汉经开区和重庆两江地区,都形成了围绕主机厂广泛部署的供应商企业。任何非特殊的采购需求,都能在45分钟车程范围内解决。这就大大降低了主机厂库存率和物流时间成本。


Stellantis因为是跨国合并,估计压根没想过要合并采购,只是中国媒体习惯性地为其效益加“预期绩点”。跨地区合并,比跨国好一些,规模成本压降依旧要被地理隔离成本吞噬。


而研发合并,更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我们不展开,一个企业内部的多条研发线合并,都得下大决心解决,就可见一斑。我们只说一句,一个企业内部,只要一个机构诞生了,无论绩效如何,它都有了自己的生命力。面对裁撤威胁,它会自发地拼命抵抗,增加治理成本。


而生产、品牌和产品,基本上没有合并动力。只剩下知识产权专利互惠、技术共享等直接好处。这不一定要股权合并才能实现。


长安东风双方一度都很担心自家产品线、战略被打乱,向合并新主体妥协。可以说即便合并,也不会这么做。国资委对此认识是没问题的。



国资委认可长安发展态势和战略设计


另一个不予合并的现实考虑,就是不打断长安目前的发展势头。从财报角度,2025Q1,长安净利润13.53亿元,同比增16.8%。而扣非净利润为7.83亿元,同比增601%。我们常说,利润要看“扣非”。因为这个指标更反映主营业务的健康度,去除了资本运作的影响。显然,长安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提升,市场和产品销售表现比较好。


简单说,长安的第三次创业计划,进入了耕耘和收获并重的时期。


从战略执行角度,长安的的北斗天枢2.0正在执行中。2.0和1.0的区别,在于智能化形成了体系,在数智产品、数智运营、数智制造、数智生态四个领域,同时发力,构成企业的竞争力护城河。


目前长安产品处于凭借天枢大模型赋能,以SDA平台为基础,推进天枢智驾、天域座舱和天衡底盘的迭代进程当中。


未来3年,长安将推出35款数智化新车,数智化产品矩阵正在成型。朱华荣表示,自今年起,长安不再开发非智能化新产品。


和一些主机厂一样,长安也正在推进自己的电池项目。金钟罩固态电池制定了2026年验证、2027年量产的规划。


所有的主机厂都重视研发。长安的技术落地速度,以及技术投入的效益转换上比较突出。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举动是,长安正在加速完成旗下工厂的数智化改造。


重庆市渝北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应用5G、AI、数字孪生等40余项领先技术。很多主机厂都有这样的样板工程,但长安要完成旗下所有工厂的数智化改造,是大工程,也是将数智化作为长期竞争力思想的体现。


长安的三大战略(北斗天枢、香格里拉、海纳百川)都具备顶层设计、不断执行迭代和长期持续推进的性质,不是用来宣传的花架子。面对这样的情况,国资委可能认为,还是不干扰其独立发展、自我更新的进程为佳。国家有关部门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的结果,可能就有类似的结论。


这一次国资委决定,对长安的利好很明显。直接利好是其经营层级简化、更聚焦主业,战略灵活性和资源协同能力都有质的提高。专业化整合的方案,只改变上层治理架构,不动日常经营序列,是务实的决定,也是对长安目前经营状态的高度认可。而重组可能对日常经营构成的负面影响,几乎没有。具体如何,还要看“新央企”的组建方式。




 E N D   -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