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百度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一季度总营收达325亿元,百度核心营收255亿元,同比增长7%,均超市场预期。一季度,百度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48%至76.3亿元;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42%,经营利润持续为正。
“智能云业务表现强劲,凸显市场对我们提供高性价比全栈AI产品及解决方案这一独特优势的认可度与日俱增。我们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也取得关键进展,萝卜快跑已拓展全球市场,进入迪拜和阿布扎比,彰显了我们为全球市场提供安全、舒适和便捷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的决心。”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我们相信,AI-first战略使我们能保持领先地位,在AI时代抓住长期增长机会。”
回到财报数字,不难发现,百度智能云的增长不仅是顺周期,更是结构性红利的释放,在技术与业务协同进化的这条赛道上,百度正走在行业最前列。
“选百度”成行业趋势
AI云项目中标量居首
2025年第一季度,百度智能云持续强劲增长,同比增速达42%,经营利润率已超10%,AI相关收入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百度正以领先行业的增速,展现出AI驱动下的强劲势能。
这背后,是行业客户选择的结果,也是AI时代下的技术红利正在加速释放。
2025年开年以来,国内大模型市场招投标迎来爆发。数据统计显示,仅第一季度,全国大模型相关项目的中标数量达到505个,项目总金额高达24.67亿元,项目数量和金额较2024年同期均实现近9倍增长,项目总金额已经超越2024年前三季度的总和。在这股AI浪潮中,百度智能云稳居头部,以19个中标项目、4.5亿元中标金额高居榜首,领跑通用大模型厂商。
而在更高门槛的大模型平台与应用市场,百度智能云亦处于领先地位:26个中标项目中,百度拿下6项,金额达5700万元,继续领先。
从中标客户来看,百度不仅获得苹果在AI项目上的青睐,还与招商局集团、“天工机器人”等重磅客户达成合作;原本已在百度云体系内的行业头部企业也在扩大采购预算,显示出客户对百度AI能力的认可和依赖正持续增强。这不仅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提升,更预示着百度智能云在产业级AI落地的能力正逐步夯实。
百度智能云在AI云战场的出色表现,核心在于其底层“三驾马车”——模型、平台和技术架构的全面升级和领先布局。
模型方面,百度在40天内连续发布4个大模型,持续打磨文心系列技术能力,文心4.5 Turbo与X1 Turbo等新一代模型性能大幅提升。同时,AI调用成本大幅下降,得益于百度自研全栈能力的集成优化。AI相关收入在百度智能云整体营收中的比重快速上升,成为驱动云业务增长的新引擎。
平台方面,百度千帆平台已接入国内外超上百个主流模型,调用价格具有超高性价比,例如近期接入的 DeepSeekR1和V3模型,推理价格最低至DeepSeek官方定价的30%。目前,千帆已经帮助客户精调了3.3万个模型、开发了77万个企业应用。以MCP协议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让开发者像插USB一样调用AI能力。AppBuilder SDK集成地图、搜索、图像生成等多种能力,极大降低了企业和开发者的应用构建成本。
技术架构方面,百度正式点亮国内首个完全自研的三万卡昆仑芯集群,不仅能支撑多个千亿参数级大模型同时训练,还能支持千个企业同时进行百亿参数级精调任务,训练能效和稳定性达行业领先水平。背后,百度的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4.0已实现十万卡集群管理能力,且在万卡集群上实现了99.5%以上的有效训练时长,能够将两种芯片混合训练大模型的效率折损控制在5%以内,达到业界领先的水平。
这种端到端的自研全栈能力,不仅显著降低训练和部署成本,也增强了百度AI云业务的可控性与竞争壁垒,特别是在国产化部署需求增强的背景下,百度的昆仑芯+千帆一体机解决方案已成为市场重要选项。
无人驾驶全球扩张提速
百度加速突围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浪潮中,无人驾驶成为科技巨头争相角逐的下一个“高地”。
作为中国玩家的代表,当前百度正在加速出海扩张,其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萝卜快跑”成为中国科技力量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在全球估值体系重塑的过程中,无人驾驶正成为百度的估值新支点。
2025年以来,百度不断释放国际化信号:3月,萝卜快跑与迪拜道路交通局签署战略协议,率先在迪拜市区开展规模化测试和服务,成为首个在中国以外地区大规模部署无人车队的企业;随后,百度又与阿联酋出行公司Autogo达成合作,计划在阿布扎比打造该地区最大的自动驾驶车队。据悉,萝卜快跑还将在瑞士和土耳其落地无人车服务。
不仅如此,百度在中国香港也在持续扩大测试范围,4月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运输署扩区许可,测试区域进一步扩大。
当前全球自动驾驶进入商业化落地新阶段,但真正具备全无人驾驶能力、完成大规模城市运营的玩家屈指可数。正如知名科技投资人“木头姐”凯西·伍德在其年度科技趋势与投资展望报告《Big Ideas 2025》中指出,10年前预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的公司,目前只有三家成功落地运营,分别是美国的Waymo、特斯拉和中国的百度。
百度自动驾驶领先背后,源于技术、安全与成本三大核心优势的叠加。
在技术维度,百度通过Apollo ADFM大模型重构自动驾驶系统能力。2024年5月,百度发布全球首个L4级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Apollo ADFM,实现了“永不宕机、永不失准、永远在线”的全栈技术能力,依靠自动驾驶大模型的应用实践,萝卜快跑已经攻克了城市的复杂道路场景,实现了城市全域、全时空场景覆盖。
在安全性上,萝卜快跑的优势更为突出。第六代无人车采用“10重安全冗余+6重MRC策略”的安全架构,其整体安全水平已接近国产大飞机C919。萝卜快跑累计L4级安全测试里程已超过1.3亿公里,出险率仅为人类司机的十四分之一。2025年初,百度更获得全球功能安全最高级别ASIL D认证,进一步增强其在国际合作中赢得信任的底气。
百度的出海战略不只是单点式落地,而是携带完整的自动驾驶出行体系出海。从Apollo自动驾驶平台,到整车软硬件系统VOS SYS,再到终端服务“萝卜快跑”,构成了一个涵盖研发、制造、运营、安全等全链路的闭环。
5月8日,百度Apollo与神州租车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汽车租赁服务”方案,进一步拓展无人驾驶在多场景下的商业化路径。
超十倍增持背后
百度用AI跑出第二增长曲线
在全球资本市场的显微镜下,百度正在重新赢得长期投资者的关注。
2025年一季度,桥水基金(Bridgewater)、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 Canada)以及“木头姐”Cathie Wood旗下ARK基金,纷纷大幅加仓百度股票。其中桥水的持仓从去年底的20万股上涨至近210万股,富达则从33.5万股飙升至257万股;而ARK基金自今年3月建仓以来,已连续6次加仓,短短一个半月内持仓翻倍。多家国际头部机构同时下注百度,背后反映的,正是市场对其“云+无人驾驶”AI双引擎战略的高度认可。
百度正在经历AI驱动下的战略转型新拐点。一方面,百度持续加码AI基础设施投入,以确保技术优势在行业变革中不被稀释。另一方面,更具说服力的,是百度AI应用的落地逻辑开始显现成效。在资本视角下,过去数年对智能云和自动驾驶的“重资产”投入,如今已转化为现实增长,背后是国内AI训练和推理需求的全面爆发,尤其是企业级市场对私有化AI解决方案的日益渴求,正在成为百度智能云收入的稳定增长驱动。
这不仅是一条产品曲线的拐点,更是战略信心的回报。
百度在AI原生应用上的“含金量”持续提升:文心大模型X1和4.5相继发布并免费开放,推动百度在多模态能力、工具调用、逻辑推理等方面建立优势;端到端语音语言大模型的发布也代表百度已具备领先的语音交互能力,真正迈入“理解+生成+执行”的闭环式AI应用时代。
而在自动驾驶领域,“萝卜快跑”成为百度最具商业化前景的AI项目之一。木头姐连续点赞萝卜快跑,无疑体现了其对百度无人驾驶能力与商业化速度的强烈信心。随着Robotaxi在多个城市常态化运营,百度正在无人驾驶这个长期烧钱的赛道上,找到突破盈亏平衡的关键路径。这正是市场看重的第二个“引擎”。
如果说“云+无人驾驶”是百度在AI大潮中构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护城河,那么围绕搜索、内容、工具等场景延展出的多元AI应用生态,则打开了百度商业化的新想象空间。
以搜索为例,百度正在快速推进AI重构:目前已有超过35%的搜索结果由AI生成,未来搜索结果将优先呈现多模态内容,视频、图文、语音等信息融合,使得用户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立体,也为百度构建出比以往更丰富的内容生态。
此外,在百度生态体系中,一批“老树发新芽”的产品正在焕发新活力:百度文库的AI月活跃用户达9700万,百度网盘的AI月活用户亦超过8000万,文心快码、心响、秒哒等新应用不断试水各类垂直赛道,从教育、办公到开发者工具,百度正试图打通AI与日常工作生活的更多场景。
对投资人而言,技术壁垒+商业场景+生态潜力的“三角结构”是构成长期估值弹性的基础。而在这三点上,百度已逐步形成清晰的轮廓。AI正成为百度走出平台红利后,再次迎来估值重构的关键变量。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文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公众号 文/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