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秋凤空间 | 小米SU7事故 官方数据证明官方设计有缺陷?
最新动态
秋凤空间 | 小米SU7事故 官方数据证明官方设计有缺陷?
2025-04-034

作者 | 王秋凤





现实有时候比想象还要有想象力。3月29日晚上,一辆小米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重大事故,车上3人全部死亡。隔了2天半,4月1日中午,小米官方对这件事的回应,突然冲上热搜第一。这次是不是买的热搜,需要大家自行判断。如果是的话,小米确实有些路径依赖了,舆论工具箱里不应只有流量一种。


官方释放的信息


小米官方称,当时高速事发路段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本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更应该关注的,并非电池爆燃和能否开门,因为时速97公里下的正向碰撞,什么能源方式和车门设计,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更应该聚焦官方发布的时间-事件轴,争取找出原因或者规律来。


接下来,我们全文抄录官方数据:



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3月29日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29日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三点疑问


这里面蕴含的信息,哪怕有可能被遮掉的信息,对还原事态都价值非凡。信任官方数据的前提下,我们关注到以下3个重要的点:


第一,小米标准版没有AEB。不管他配置表上有没有,实际就是没有。


22:44:24提示风险,22:44:25就被人工接管,驾驶员反应是相当在线的。至于减速,2秒内从116km/h减到97km/h,大部分减速是人工完成的。因为被接管的刹那,制动踏板开度仍然只有31%(开度越大,刹车力度越大,但非线性对应关系)。


策略上,不管人工还是高速NOA,这么快的车速下,配合打一点方向(不能打大方向,否则姿态稳不住),同时应全力刹车。而全力刹车每秒应该能减25m/s左右。而实际上高速NOA并未采取这一策略,让人困惑。看来它并未将局面视作必须全力避免的情况。


这表明,SU7的AEB没有介入。


第二,传感器探测距离,不支持120km/h下的NOA。


SU7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摄像头探测距离莫衷一是,大致的说法是100米以内,但这和现场夜间照度有关。如果高速上照度不足,远光灯也射不了100米以上,116km/h的速度,折算成32.2m/s。100米的距离,3.1秒跑完。NOA系统没有能力在1秒内处理这个非结构化场景(修缮、封闭本车道、导引到其他车道),就只剩下2.1秒给人工了。这套规则显然不合理。


实际情况下,距离碰撞2秒的时间(未标精确碰撞时间点)才要求接管,驾驶员花1秒接管(已经很快了),剩下1秒。全力刹车的话,官方百公里时速刹车距离是33.5米。而时速116公里,刹停距离33.5*1.16=38.86米,是非常理想化的。因为高速制动存在钝化效应。而且说实话,就是这个33.5米,也是专业人士在赛道上、非紧急情况下踩出来的。普通人慌乱时要是能达到这个水平,可以说比赛车手都厉害了。


如果现场这个驾驶员说天赋异禀行不行?不行。因为碰撞时速仍有97公里,人工接管时的时速至少在105公里以上。此时还剩1秒-3秒。如果取“时间前沿”(1秒),我们按照最保守的97公里时速来算,距离障碍物只有26.9米,时速97公里,完全无法刹停。


如果取“时间后沿”(3秒),此时距离障碍物还有80.8米(仍按97公里时速),理论上可以刹停。


那么就引出第三个问题了,时间颗粒度问题。


即碰撞发生前的时间-事件轴颗粒度非常精细,但到了碰撞的时候,官方就给出非常宽泛的2秒时间,以至于无法精确标定碰撞时间点。


一种可能,碰撞过程花了2秒,那么就满足时间前沿的说法,即当时情况下,只要NOA是这个工作方式,碰撞就无法避免。


另一种可能,车辆碰撞的瞬间,大电池和小电瓶均掉电,后台因此没收到精确数据。


第三种可能,官方有意“粗化”了碰撞时间颗粒度,避免引向一个唯一的结论——小米SU7标准版,在夜间不应该支持时速超过100公里以上的NOA。


具体结论如何,各位自行判断。


以上三点,并非一定就是小米的问题。小米如果希望自证的话,应该公布更详细的原始数据,比如传感器日志、制动系统响应曲线、重建现场动态图等。一方面有助于透明化调查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重建对小米NOA技术的信心。



小米可能的失误


智驾系统在事故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要求人工接管,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既然硬件能力上不支持,就不应该允许客户低照度下进入高速NOA。


虽然小米不大可能公布具体的算法逻辑,但我们猜想,算法对非标障碍物的识别存在短板。采取措施太晚,措施又不够坚决。发现不行,再让人工接管,已经于事无补。


和NOA的甩锅一样,官方声明也有甩锅嫌疑。官方字里行间可能暗示,NOA系统减速了,也提醒了,驾驶员没处理好。但实际情况是此时接手,神仙来了也难救。即算法未能给接管机制提供足够冗余。


还有个小细节,就是有人认为小电瓶没断电,Ecall能够接通。而Ecall实际上用的是备用电源,和小电瓶无关。


这也反映了小米对实车验证、数据闭环非常不足。高速修缮,属于长尾工况,低照度下高速,是常见工况(出现风雪雨雾等天气,也是常见的)。而高速上出现标准和非标障碍物,是必须要测试到的。


这个时候考验AEB阈值的时候就到了。结果AEB没有介入,系统响应延迟,导致未能把握时间窗充分降速。


小米此前因为自动泊车Bug,导致多辆车同一时间段出事故。官方并未给详细解释,因为舆论压力不大(似乎没出现伤亡)。这次很难回避了,小米迄今的回应,很聪明地没给结论。但官方数据本身,已经透露了小米技术存在缺陷的可能性很大。


结 语


任何NOA,不管高速还是城区,都需要增强场景泛化能力,提升对非标障碍物的识别能力,这方面的验证是否充分,决定了NOA的体验,少数时候则是生与死的差别。机制上,应该给人工接管留下冗余时间。


小米应该将重点放在还原事态、优化技术上面。小米的流量打法,一直以来确实无往不利,若这种事也用流量打法,未免太过突破下限。小米应该不屑为之。


作者简介
王秋凤,先后就职于《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平面媒体,搜狐汽车新闻中心、腾讯汽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前北汽极狐汽车总裁,现任快手汽车负责人,中国汽车记协常务理事。




  E N D   -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