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秋凤
这几个月,小鹏堪称顺风顺水。销量连续站到3万以上,车型做一款成一款。3月13日,小鹏春季发布会上,2025款G6、G9又爆了,一改初代G6、G9发布后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新G6和G9的产品思路
从核心产品力来看,小鹏避开了上一代产品曾经踩过的坑。新G6的SKU只有3个,价格从17.68万元~19.88万元,全系智驾,照例包含在车价里面,没有订阅、选配之类的花样。标配5C宁德时代电池,区分只在于续航。
而新G9也是800V架构,标配5C电池、全系智驾,属于中大型车。双腔空悬、可变阻尼减震器、全系座椅通风加热、镀银玻璃等,相比G6,多了很多舒适性装备。两者作为不同级产品,区隔度适当。
和G6一样,G9的SKU也只有3个版本。两者的价格区间和区分思路,如出一辙。这显然简化了供应链和物料管理,消费者只要确定车型,接下来的选项变得非常简单。看来当时G9 SKU与价格体系打架的混乱,小鹏记得很牢。
发布会后,新G6据说7分钟订单超过5000辆,新G9上市45分钟大定突破3000辆。订单暴涨的速度,应该超出了小鹏自己的估计。
销量大涨的直接原因
蔚小理走到现在,产品策略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迄今为止,理想是走的做成功的,从理想One之后,路线没有大改,毛利率一路做到20%以上,率先盈利。蔚来刚刚意识到此前的业务逻辑无法持续,刚开始聚焦主业。而小鹏在2023年经历至暗时刻到来之前,就做了痛苦而坚决的调整,现在主力产品区间到了十几万、二十几万的范围。
李想曾经表示,“20万元以下市场是比亚迪的天下”。他暗示,不用比物料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比亚迪光靠规模惯性,就能赢得所有成本竞争。当然,比亚迪的“史瓦西半径”低于20万。在这个区间之上,其他新能源品牌才能有所作为,而不至于陷入直接硬钢成本的境地。
小鹏如今卖得好的主力产品,Mona M03、P7+、新G6,价格中位数都在20万以下,进入了比亚迪的势力范围。但小鹏并未在正面竞争中相形见绌,反而扩张了地盘。这些产品,相当于给小鹏品牌做了一个重新定位。智驾普及(智驾体验由第一批客户的反馈确定)+20万元以下性能均衡产品,成了小鹏发力的主要方向。
从去年11月第一次站上月销3万辆台阶,哪怕在春节前后的淡季,小鹏也能维持周销量7000~8000辆的数据,表现稳健。这表明Mona M03、P7+给小鹏带来了稳定的客源。订单池并未因首批产品交付而迅速变浅,即口碑传播基本上是正向的。这是其产品价值获得认可的坚强证据。
小鹏在新G6、新G9基本上延续了M03、P7+成功的做法。定价越低越走量,这是句正确的废话,但必须在利润和走量之间做个平衡。小鹏如今有能力将主力产品压到20万以下,并标配智驾。这是内部系列改革的成果。
技术投资是降本利器
大家都知道各种“平权”,意味着杀穿当前价格地板,引入新的价格体系。但是有没有能力跟,既看技术水平,也看供应链和生产管理。
大家都注意到,无论是G6,还是G9,都放弃了激光雷达,改用纯视觉,搭载小鹏的图灵智驾。纯视觉的原始想法来自特斯拉,后者坚定倡导这一路线。而FSD到了中国,路测口碑不尽如人意,最近传出消息说要与百度合作,针对中国路况做改进。这些情况,早两年都被预见到,FSD的表现曾经被奉为“神迹”。眼看着神会流血,但不能说这条路错了。
要将纯电紧凑型SUV(将来可能中型SUV也拉到20万以下)价格中位数达到20万以下,智驾去掉激光雷达是最快削减BOM成本的办法。与其他辅助物料一起,节省至少5000元。而纯视觉之所以现在体验不错,是因为技术的发展。比如可以让前视摄像头在复杂光场条件下保持感知质量;而算法则在高算力压力下,保持算法决策的质量。
成本其实都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G6和G9一起发布,两者之间应有很多共用物料,至少智驾方案有关的都在其中。
何小鹏也说,60多度电池可以做600公里续航,而竞品是70多度续航600公里。10度电就是6000块钱。
百公里电耗的能力,来自电机、电池PACK的控制水平,以及全车电子、电气设备的管理能力。
技术提升可以砍成本,这是人人皆知的路径。和垂直管理供应链节约成本的方式相比,前者不依赖规模,小鹏就是这样以较小的规模,也能和比亚迪竞逐20万元以下市场。
供应链降本主导业务竞争力
成本控制的另一个大头,就是供应链管理。我们先看结果,小鹏2024年Q3,毛利率升到前所未有的15.3%(可能部分来自技术授权收入),其中汽车毛利率8.6%。后者明显转好,但还不够好。小鹏销量崛起发生在2024Q4。小鹏已经预定在3月18日盘后公布2024Q4财报,有分析机构认为,Q4整体毛利率将下降1.8个百分点,至13.5%,同比增7.3个百分点。也有机构认为,毛利率将上升。但是大家的共识是汽车毛利率将上升。
M03的毛利率据说达到16.7%,高于小鹏整体水平,M03交付占了Q4销量的41.6%,远高于其他车型。P7+也高于小鹏的平均水平。而2024Q4交付占了全年48.1%,销量大幅扩张,肯定影响了备料成本,这一部分规模效益,将在2025Q1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这个时候,新G6、G9又释放出来,何小鹏认为2025Q3转为盈利,是有谱的。前提是全年销量达到50万辆以上,企业毛利率提升到15%左右。
王凤英上任后,小鹏的供应链成本下降20%,销售费用率压降至8%,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50%,关键零部件缺货情况解决,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至28天,资金效率提升38%。
今年,王凤英主导的供应链和生产革新,继续得到董事会的支持,有望将单车制造成本再降10%,汽车毛利率升至12%以上。而小鹏与大众技术合作还将深化,小鹏获得的技术授权收入还将提升。
这样,整体毛利率提升到15%是有希望的,如果叠加规模,季度盈利有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小鹏就能进入到“造血循环”。
王凤英主导的供应链成本压缩,一个是在采购端,通过采购谈判和加大备料规模(必须有销量支撑),降低采购成本;另一个是精简BOM数量和生产流程,前者需要再设计端更多共用零部件,这一点传统车企做得更好,王在这方面的经验的确给小鹏带来很大改变。
而生产流程上,压铸件的采用,更直接地减少了零件数量,这也是特斯拉首倡,中企纷纷发扬光大的生产技术(大家找的压铸设备供应商都是中企)。
而内部管理架构改革、业务流程改革、反腐措施上强度、聚焦主营业务,则在内部改革的初期就做了。甚至比2023年夏季最困难的时候更早。这种刀刃向内、触动管理层利益的大动作,只能由创始人亲自推动实施。
顺便说一句,蔚来最近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也是李斌挂帅亲自抓供应链,并着手业务架构改革。由此可见,市场上技术竞争看着挺热闹,但真正能和企业生存直接挂钩的,还是内部的效率改革。凡是阻挡降本增效的因素,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只有下得了这种狠心,才有生存希望。
结 语
小鹏看似用了5个月回到新势力一线地位,实际上刮骨疗毒用了两年。高额研发投入(2024年可能有70亿元)确保了小鹏智驾处于第一梯队,技术投资始终不是直接用于主营业务方向,就是对主营业务产生助力的方向(比如机器人、低空飞行器)。
更关键的是造车和管理成本控制住了,后者不但成为小鹏重新崛起的胜负手,还将推动其走向全球扩张格局的底蕴。最晚在2026年,小鹏就可能加速海外扩张,而不是现在海外月销2000辆左右的次级业务。
- E N D -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我们↓↓↓